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体新闻->正文

石牛古洞:石牛呢,洞呢?

  天柱山石牛古洞的精华是摩崖石刻,但我常陪朋友游览,被问及最多的,反倒不是沿途随处可见的石刻,而是“哪有石牛哇?”“古洞咋不见洞呢?”

  天柱山下石牛古洞,又称山谷流泉,是一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和4A级景区。这里位于三祖寺之西,一股清泉沿石壁潺潺而下,清冽明亮,泠泠有声,常年不枯。两岸亭台楼阁矗立,诗文石刻遍布,野花闲草相伴,十分幽静雅致,环境绝佳。

  自唐以来,达官名士来游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或撰文刻于石上,或赋诗镌于山崖,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石牛在哪里呢?此处河谷分三段,上段名潺潺溪,下段为山谷流泉,中段名石牛溪,傍青牛石而过。据《潜山县志》载:如牛大石有两处,一在上游,巨石如牛伏溪底,借流水为浴,仅留腹背在外,水经其腹侧,人行其肋上,有两只天然牛蹄印嵌于近脊背处。一处在下游数十米,大石酷似牛的全身,头、背、腹、腿,线条分明,单个地跪卧溪畔,状如饱饮清洌泉水之后,昂首醉赏松竹交翠美景,谛听古刹钟鼓之声。由于时序推移地理变迁,现上游石牛仅可观两只牛蹄印,其余要凭想象填充复原;下游石牛也在文革中,被当做“牛鬼蛇神”炸去了牛头,只留下残缺牛身。

  有关石牛的传说有两个版本:一说天柱山麓有一头修炼得道的石牛,常思阡陌世界,稻花飘香,意欲效命人间。一日出山为一庄主所获。谁知,这庄主竟一味贪其神力,长鞭之下,不辍耕作。石牛一忍再忍,终不堪虐待,遂于广庭大众之下,一拗鞭击,顶翻庄主。庄主喝人追打,石牛早遁迹山林,没入千年古洞,唯存青石上两块蹄印。一说很久前的一个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牛郎把神牛放在银河岩上,就迫不及待地和织女到天柱山上幽会去了。神牛看见风光秀丽的天柱山下,地旷人少,男女老少垦荒耕种,十分艰辛,顿现勤劳本性,就悄悄下凡,来帮助人耕种。因牛郎织女十分迷恋天柱美景,一连几天乐不思返,王母得知后,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将将其押回天庭。然而神牛眷恋人间美景,不愿重回天庭,于是遁迹山林,没入千年古洞,变成了石牛。

  古往今来,维妙维肖的石牛,令南来北往的游客叹为观止,写下许多赞美诗篇。唐代诗人李白《咏石牛》:“此石巍巍活像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似汗流。芳草齐眉难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清代诗人丁珠诗赞《石牛古洞》:“古洞悠然小洞天,石牛得此本无全。谁迎紫气谁能杖,不粪黄金不受鞭。齿洁无劳临水漱,心闲唯爱枕云眠。千秋山谷真知己,信是烟霞一品仙。”

  石牛古洞究竟有没有洞呢?这么重要的问题,县志和史料上居然没有记载。“石牛洞里诗无数”,按理说,应该有洞,因为自唐以来,像李翱、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这样名宦、诗人均有题咏,但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若这个推测成立的话,那就是古时的确有洞,但由于年代久远,山体肌理变化,后来洞崩坍了;但这样的大事,为何史料不曾提及呢?转念一想,似乎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本来就没有“洞”,只是存在一种象征性的“洞”。

  由此,我推测有两种可能,一是洞天福地之洞。道教把天柱山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这与现实中的“洞”,是有区别的。迄今为止,洞天福地中的绝大部分,随着历史的变迁、战乱的骚扰早已名存实亡,但作为一个历史概念,仍存在于道教典籍中。二是林泉洞,即溪谷两岸曲折数里,大树长藤,缠绕掩荫,遮风蔽日,形势如洞而非一般的土石洞。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白水湾师范学校读书时,野寨至县城那段公路的两旁,是密而硕大的梧桐树,两排树的树枝在空中相互交织,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人们美其名曰一路“梧洞”。

  “水流碧兮如玉,山交翠兮若围。临石崖以兀坐,卧云榻而迟归。”明人张应治这首咏石牛古洞的诗,也正道出了我每次在着清幽环境里乐而忘返的心境!

  


(通讯员 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