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题->正文

我自豪 与共和国同龄

  “我光荣,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这是住在桐城市黄铺村蒋河毛豪杰老人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每当老人说起这句话时,脸上总是带着会心的微笑,那种自豪、幸福的表情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毛豪杰老人1949年11月出生。他个子不高,头发也早已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他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向笔者讲述了与新中国一起诞生、一起成长、一起见证风风雨雨的那些难以忘怀的故事。

  1968年11月12日,刚满19岁的毛豪杰穿上绿色的军装,胸戴大红花在欢送的锣鼓声中来到绿色的军营,开始了他不平凡的军旅生涯。只读了三年学的他为了赶上连队的整体文化水平,常常是熄灯号吹响后还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书,因而常常被查夜的连长批评。他个子小,体质弱,有些训练项目过不了关,投掷、负重越野等军训项目都无法达标。但困难没有吓到这个山里娃,每天清晨和晚饭后,在练兵场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三个月新兵训练,让这个不服输的“小个子”瘦了十多斤,最终在军训结业会试中,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各项检测。不仅如此,他还在年终文化课学习竞赛中被评为学习标兵,战友们都亲切的称他是“不服输的小个子”。

  1969年盛夏,毛豪杰同志所在的部队接到赴山区抗洪抢险的命令,他那种“不服输”的劲儿又和洪水较上了,十九个抢险的日日夜夜没有上过床睡觉,困了就在浸湿的麻袋上打个盹。如遇堤坝缺口,驮起装满一百多斤沙子的麻袋包堵缺口,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巨大的体力透支让他疲惫不堪,好几次险些倒在堤坝上,战友们劝他去休息,他咬着牙硬是不肯。任务结束后,他所在的连队荣获集体三等功。

  1970年6月,毛豪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毛豪杰要退伍回家了,离开部队前部队首长问他还有什么要求时,他豪不犹豫地说“我是一名党员,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党叫我在哪我就在哪”。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毛豪杰一回到家乡,就投入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吃大锅饭、集体经济十分脆弱的时候,村民们几乎是在温饱线上过日子,尽管人们开山造田、大兴水利,但山区特有的环境与气候,村民的收入还是有限的。怎么办?想到村民们的日子都很困难,自己是一名党员,有责任帮助他们脱离贫困。于是他萌发了兴办村级企业,壮大村级经济的想法。他把自己的设想告诉了老支书,得到了村两委的大力支持。没有房屋,他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没有资金,把自己仅有的200元退伍金垫上。先从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干起,逐步向漆刷、塑料扩展,不仅每年上交村集体两万元,还支付村民们工资伍万多元,带动了周围群众勤劳致富。这个不服输的小伙子用行动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青春和实力。

  白天在企业忙里忙外、跑东跑西,下班回家还要照料生病的妻子,常常忙到半夜也得不到休息。进入八十年代,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全面展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作坊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今后农村的出路在哪里,农民增收的路子该怎么走?年近花甲的毛豪杰同志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终于他想到了山,俗话说靠山吃山,“我就不信,上帝赐给我们的大山就不能刨出金娃娃来!”他那种不服输的憨劲儿又和大山较上了,带领周边的群众开山种茶,发展绿色经济,起早贪黑,每天挖山不止,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把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梯田式的茶园。在他的带动下,蒋河村民组每户均开辟茶园近十亩,多的有20亩朝上,成了远近闻名的“桐城小花”茶生产基地。现在这个村民组每户每年种茶的收入高达3万元以上,多的有10万元。当有人问起村民们有何感想时,人们都对毛豪杰老人伸出了大拇指,纷纷称赞他这个头带得好。

  如今老人已进入古稀之年,他那种“永不服输”的劲儿一直在村子中传诵着。用他的话说“谁叫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呢?” 


(通讯员 余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