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正文

深山贫困村脱贫奔小康

  车行桐城市西部山区,公路像玉带在山峦间来回打弯。翻过重重山梁,终于,唐湾镇蒋潭村到了。这里曾是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占比高达70%,而今,已是脱贫致富示范村。2017年,出列贫困村;2018年,全村脱贫;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86万元,获评安徽省产业扶贫十大示范村。短短数年,华丽转身,怎么做到的?带着疑问,记者到村里一探究竟。

  来到蒋潭村村头,记者遇到该村脱贫户许月山,提起当年的穷日子,他仍心有余悸。

  “以前,我就住在对面那座大山上,下山一趟得走四五十分钟。”但最让许月山发愁的,还不是交通不便,而是生活上的清苦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吃水全靠挑,遇上天干时,还会没水吃;家中电压低,连电饭煲都带不动;赶上下大雨,得在外面待着,因为房屋破旧,随时可能会倒塌……”

  2016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许月山搬到了山下,且不用自己花钱就住进了两居室的新房。门前是宽阔的水泥路,屋后是修整清爽的河道,家中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清水,电器也添了一件又一件。生活上再无忧虑,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他将自家茶园里茶叶加工成干茶,每斤能卖四五百元;他还当上了村里保洁员,一年工资4000元;又常在村集体的茶园、家门口的工地上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许月山在2017年就实现了脱贫,而今正在稳步奔小康。

  许月山家的改变,正是蒋潭村发展的一个缩影。曾经的蒋潭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一定要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富起来。”蒋潭村党支部书记朱爽暗下决心,并朝着这条路一直奔走。他利用各级扶贫资金,修水泥路、建供水点、改善电力线路,让水泥路通村到组,让村民吃上了“放心水”、告别了“用电难”;同时,他还确立了“红色+绿色+古色”的发展思路。

  蒋潭村盛产茶叶,且茶叶品质好,为让优质资源发挥更大效益,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茶叶合作社,提品质、跑市场、创品牌,自主管理茶园、加工鲜叶、销售干茶。村集体200余亩茶园,700平方米茶厂,今年产出干茶2000斤,吸纳劳动力300余人,发放工资40余万元,为村集体创收27万元。合作社走的“高端茶”路线,让蒋潭村的茶叶远近闻名,村里的茶农皆跟着受益,全村茶叶收益达到了600万元。

  搞活茶园后,朱爽又将目光放在了盘活存量资源上。利用地势较为平坦的蒋潭畈,引进翠萍农场,种植有机水稻,生产出的有机大米每斤能卖18元,可带动57户农户增收,村集体获得分红收益1.15万元;将村内的水库承包给致富能手,水面养殖鸭、鹅,水下养殖鲢鱼、草鱼,通过发包,村集体增收0.5万元。

  此外,镇村联动,通过“引凤还巢”,促成在外能人回桐城一工业园投资创办了一家服饰公司,该公司2019年纳税40多万元,蒋潭村借助“飞地”安商,获得市财政奖励7.1万元。今年该村又促成东莞一家服饰公司在桐城开发区落户,该公司投产后纳税300万元以上,村可获财政奖励30万元以上。

  靠着一股干劲,蒋潭村摘了穷帽,朱爽又定下了新目标:三年内,力争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0万元。他有信心,因为他正在着手发展新产业——旅游。

  蒋潭村有古树、古祠堂、古民居,还有中共“桐怀潜”第一次党代会旧址及大独山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与生态茶园、绿色田园串联成片,与山林河流、村庄民宿一体打造,“到那时,蒋潭村的‘饭碗’含金量会更高,群众的腰包会更鼓,小康生活离我们会更近!”谈及未来,朱爽信心满满。


(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鲍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