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问政->正文

“社恐”的标签不能盲目贴哦
心理医生:找到“心理舒适区”,学会取舍的“社恐”未尝不是好事

  最近在网络社交平台,“社交恐惧症”成了网络热词。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标榜自己“社恐”,似乎已是对自身社交现状的普遍自嘲。什么是“社恐”?“社恐”对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大多人都有过社恐心理

  当远远看到认识的人时,你是选择挥手打招呼,还是撇过头,假装没有看见?

  当工作结束去食堂就餐时,你会加入同事,还是独自大快朵颐?

  当参加聚会时,你会自信走向人群,还是默默待在角落?如果你的选择多是后者,那么你可能是“社恐”。

  如今,很多年轻人将“社恐”挂在嘴边。与此同时,它的对立面“社牛”也成了新鲜词儿。“社牛”顾名思义指社交达人,在与人交往时,完全没有心理包袱和压力。

  你是“社恐”还是“社牛”?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

  “去幼儿园接孩子,一些家长爱聚在一起谈家长里短,我从不掺和,排在队伍后静静等待放学。”市民方晓是名90后“宝妈”,她有些“社恐”,按她的话说,自己并不是不能加入,而是内心不太愿意。比起“热闹”,她更喜欢“清净”。

  “我本身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应该属于‘社恐’。”19岁大学生黄蕾告诉记者,她和陌生人搭话很容易面红耳赤。

  “我应该算是‘社牛’吧,属于在电梯里都能和陌生人聊上几句的那类人。”23岁男生小周说道。

  市民魏先生对“社恐”和“社牛”有着独特看法。“我认为人可以同时‘社恐’和‘社牛’,关键看对象是谁。比如到不熟悉的环境,感到尴尬很正常。一旦在熟人面前,这种社恐心理就荡然无存了。”

  找到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11月18日,安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胡孝芬介绍,社恐心理表现为“回避”社交,有些人还会出现紧张、表情尴尬、行为笨拙等行为,这是一种大众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克服的。只要没有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那这种还称不上社交恐惧症。

  “医学上,定义社交恐惧症十分严谨。通俗来说,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但若丧失了社交功能,如上班族、学生因社恐上不了班和上不了学,无法正常出入公共场所,社交时伴有明显的痛苦感,这种严重的社恐才考虑是社交恐惧症,应尽早前往医院进行专业、系统的咨询和治疗。”胡孝芬说。

  而谈及眼下年轻人爱标榜“社恐”,胡孝芬表示,人的一生中某个阶段,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社交恐惧的困扰。“尤其是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人们充当各种复杂的社会角色,难免对未知的事物有焦虑、有担心,但只要在可控范围内,都属于正常现象。”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承受能力不尽相同。胡孝芬认为,不宜刻意夸大“社恐”现象,切忌盲目往自己身上贴标签,由此制造出无端的焦虑。只要不影响他人和自己的正常生活,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内,学会取舍的“社恐”未尝不是好事。


(全媒体记者 程呈 通讯员 孙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