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明清至今,安庆与扬州共同演绎了多少人文佳话?

民国时期菱湖公园老照片(一)

       明初至清末500余年间,江苏、安徽共江南乡试。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南直隶分上江、下江两大学区,上江又名应(天)安(庆),辖应天府、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庐州府、凤阳府、滁州、和州、广德州,除应天(南京)外,基本就是后来安徽省雏形。下江又名苏松,辖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上、下江提学御史及雍正年间设立的安徽学政驻句容、江阴、当涂都在南京周边,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学子应试。

       清初,南直隶改江南省,后又分江苏、安徽。分省后上江文化诸流派,都是与下江合作之产物,长江、运河水系将上、下江文化集聚中心安庆、南京、苏州、扬州连为一体。桐城派形成是姚鼐在扬州、南京、安庆等地书院讲学的结果,其江苏弟子多于安徽弟子。皖派篆刻形成于扬州,邓石如、包世臣长期寓居扬州,吴让之是扬州人,再传弟子赵之谦、吴昌硕曾居扬州。

       在以扬州为舞台展开的花部艺术竞争中,以皮黄为特色的安庆花部脱颖而出,《扬州画舫录》记载甚详:“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而囊之宜庆、萃庆、集庆遂湮没不彰。”清代上江文人寓居扬州首推方氏,《扬州画舫录》记载:“时扬州方氏最盛,士庶、士庹称歙县方;世举、贞观称桐城方。”今人对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阐释颇多,而对上江另一文化重镇安庆与扬州关系,则关注不够。

民国时期菱湖公园老照片(二)

       乾嘉安庆文人寓扬州,李葂(啸村)名最先著,其后有姚惜抱、邓石如、高朗亭,与卢雅雨、高凤翰、朱孝纯、王文治等交游,涉及桐城派古文、皖派篆刻、徽班戏曲,构成盛清维扬文化之皖江板块。“扬州八怪”说最早由汪鋆在《扬州画苑录》提出,只列举李鱓、李葂二人,“所惜同时并举,另出偏师,怪以八名,如李复堂、啸村之类。”

       后来,“八怪”有很多版本,但无论哪个版本,二李(李鱓、李葂)应居其中。李葂亦工诗,《啸村近体诗选》由两淮盐运使卢雅雨辑刻,状元秦大士作序,“时葂已卒”。人间四月,风和日暖,江南春光绮丽,李葂从安庆返扬州,春情涨溢,佳句叠出:“渐觉故人风味近,红桥春水绿杨城”,一时传遍扬州城。又有《红桥泛舟值雨》:“出关几叶夕阳舟,来往轻于逐浪鸥。 一雨骤高三尺水,送人直上柳梢头。”卢雅雨红桥修禊,李啸村有画作《红桥揽胜图》。李啸村是怀宁(今安庆)人,诗与黄啸江、江啸酣,并称“皖江三啸”,与乾嘉时代同乡姚惜抱、邓石如、高朗亭一样,往来扬州,成为红桥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

民国时期菱湖公园老照片(三)

       明清安庆文人与扬州故事,一直延续至清末。何维健(1835 — 1908),字汝持,号芷舠,安庆府望江县人,曾任湖北汉黄德道台、江汉关监督,后从汉口卸任到扬州,购买吴氏片石山房旧址,建造了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寄啸山庄,俗称何园。其父何俊(曾任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长子何声灏均为翰林。民国何汝持孙何世桢、何世枚在上海创办持志大学(校址在今虹口区外国语大学),就是为了纪念祖父何汝持。清末民初时期,扬州文人寓居安庆亦渐渐增多。光绪末年,扬州籍鸳鸯蝴蝶派作家李涵秋弟李镜安到过安庆,李涵秋有诗《送弟镜安赴安庆》,后李涵秋亦到安庆设馆教书,其后又有韩伯韦、董玉书、巴泽惠、阎松父,共同演绎与安庆菱湖的一段人文佳话。

       菱湖在民国时期为诗人所钟爱,同光体皖派方守彝、方守敦兄弟曾携诸子奉母观荷菱湖,有五绝二十二首,兹录二首:“平湖杳难际,烟景千芙蓉。叶叶碧绿色,清光雨气浓。”“湖声四面来,波翻素千叠。未是波千叠,风卷田田叶。”

       南社湘集发起人傅熊湘寓居安庆期间,有诗《秋日菱湖感赋》酬和刘菊坡,并与易君左等湘籍诗人言及菱湖诗社。傅熊湘寓皖之二三十年代,有两个扬州诗人韩伯韦、董玉书皆钟爱菱湖。

民国时期菱湖公园老照片(四)

       韩伯韦(1856 — 1931),字贻荪,一字留,别号竹西旧客,清末举人,舅父安徽巡抚冯煦颇器重,留其安庆任事。民国时期先后在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省立安徽大学文学院任教。韩伯韦亦工画印,其居城北孝子坊。方守彝访之,谓其院中多碑刻。时扬州籍画家阎松父任教安庆市第二实验小学、圣公会培德女中,赁居孝子坊韩伯韦宅第。

       在韩伯韦、萧谦中指导下,阎松父以安庆中小学美术教师为主体成立丁丁画社,成员有陶景华、光元鲲、宋南谷、袁醉厂、蔡景元、方晓舲、邢惕高、童雪鸿、余守谟。 据已故画家韦远柏(1925 — 2015)介绍,他曾就读安庆市第二实验小学,美术老师就是丁丁画社核心人物阎松父,1936年二小在南京参加全国小学生美术展赛,荣获第一名。韦远柏安庆沦陷后入蜀,考入重庆国立艺专,毕业后一直在安庆中学教美术,与丁丁画社蔡景元、童雪鸿、葛康素交往,后创龙眠国画研究会。韩伯韦、阎松父所居孝子坊在北城墙下,二人常穿过集贤门到城外菱湖吟诗、写生,韩伯韦著有《菱湖四秋诗》传世。

       董玉书(1869 — 1952),字逸沧,晚号拙修老人,清末拔贡,在安庆任事颇久。光绪三十一年(1905)夏,董玉书、巴泽惠等九人吟咏于菱湖,并泛舟联句。20年后,董玉书从北京南下重游菱湖,编辑《菱湖图咏》出版,亦是民国人文佳话。

       《菱湖图咏》分卷一、卷二、卷三,卷一《菱湖泛舟图》江宁画家严国栋(字宇良,号釰曗)绘,上有釰曗题跋:“菱湖之侧有屋数楹,为蜕盦先生别墅。新秋招游,残荷犹花,相与泛舟中流,荡采菱藕,杯盘消夏,且歌且答,几不知大地热闹场有此清凉世界也。蜕盦出纨素,为图补之。己巳七月,江东釰曗并志。”

       后有徐国枢作《仪征徐国枢震僧菱湖泛舟图跋》;巴泽惠作《忆菱湖旧游,并补题〈泛舟图〉》《明湖春柳》;刘采年作《逸沧兄函示〈淮上题襟集〉、嗣孝逸世兄又以尊翁〈重游菱湖图〉索题,因步元韵,漫成十绝》。还有郑斗南、陈霞章、陈懋森、陈延礼、何震彝、桂邦杰、方尔谦、陈竹荪、卞白眉、朱菊坪、梁公约等人题跋。

       兹录卞白眉题跋:“脚靴手板等闲置,镂月雕云诗百篇。最爱风流贤令尹,湖山到处结清缘。”“碧水扁舟图画里,万荷冉冉柳如梳。而今欲避长安热,那得菱湖更筑居。”后附光绪三十一年《菱湖泛舟联句》,前有巴泽惠所作之序。卷二《菱湖烟雨图》阳湖画家左运奎(字迦厂)绘,后有汪昌焘、郭宝珩、张祖彭、冯祖培等人题跋。卷三《重游菱湖图》由寓居北京的安庆画家萧谦中绘,后有刘采年、史华袞、徐国枢、蒋贞金、秦更年、萧丙章、巴泽惠、陈含光、李伯通、孔庆镕、谢无界、王振世等人题跋。自光绪三十一年《菱湖泛舟联句》,到民国十八年《菱湖图咏》出版,20余年,世事变幻如苍狗,菱湖依旧残梦中,董玉书、巴泽惠诸人皤然有此情,隐然陶庵之风,可谓“湖痴”矣。

        近百年后,安庆文史学者、收藏家章安庆先生,偶于旧书肆访得《菱湖图咏》,若受电然,皖江、维扬两地交流的文化传统,那一刻汇集到他的心田。像当年董玉书先生一样,他亦邀请书画名家为《菱湖图咏》题诗、作画,成为安庆一道人文风景。这也是当代人沿着先辈足迹,为安庆、扬州这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续写文化交流的佳话。

(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