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庆市纪录小康工程网上平台->正文

“四新”经济助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问题浅析——以安庆市开发区为例

一、理论梳理

  新一轮全球产业技术革命和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大背景下,上海率先提出“四新”经济概念。[1]李耀新(2014)认为,“四新”经济是信息技术催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他通过对互联网本质及其特征的分析提出,“四新”经济是信息技术革命渗透和深度应用的自然产物。[2]国家首次提出“四新”经济是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会议将“四新”的内涵定义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中央版“四新”经济概念较之上海版“四新”的针对性更强,提法更明确。[3]余梦秋(2017)总结了相关学者的观点,将“四新”经济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为内核并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

  “四新”经济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创新要素向开发区聚集是关键。叶嘉国(2020)认为,“四新”经济是创新基础薄弱的开发区快速吸聚培育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举措。[4]还有些学者从侧面论证了“四新”经济对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王昌林和姜江(2016)列举了大量案例和数据,显示“四新”经济正在中国迅速兴起,其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据相当大比例。[5]李耀新(2015)认为,“四新”经济能有效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6]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总量规模的可持续增长,还要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盛朝迅(2019)提出,“四新”经济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引领“十四五”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7],自然也是推动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于“四新”经济对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何培育“四新”经济就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

问题。学者们结合各地具体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李耀新(2015)介绍了上海经验,根据上海的经济发展特点,将三类“抓手型行业”作为“四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同时提出发展“四新”经济政府要有新作为。[6]章纯、李少臣和王哲希(2018)在总结嘉兴市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四新”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后得出,体制体系的完善是推动“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8]余梦秋(2017)结合成都市实践情况提出,促进“四新”经济发展应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研发投入、打造差异化的商业发展模式[9]三个方面入手。

  现有文献对“四新”经济的内涵和助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都做了较多论述。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主要来自上海和浙江两地,这两地的创新资源和互联网产业基础好,发展“四新”经济有天然优势。而一些内陆地区缺乏这些资源,如何培育和发展“四新”,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值得探索。本文以安徽省安庆市Z开发区发展“四新”经济为例,在归纳该园区的经验做法基础上,提出后发园区培育发展“四新”经济的一般路径。

二、安庆市Z开发区发展“四新经济”的实践

1.Z开发区发展“四新”经济的背景

安庆市Z开发区于2017年5月成立,其发展“四新”经济主要基于以下3个原因。首先,安庆市经济发展增速放缓,迫切需要挖掘新动能。2017年,安庆市经济增长速度全省排名第12位,战略新兴产业的增速甚至低于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三大传统产业的增速,不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2017年底,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193家,而GDP规模与安庆市相当的马鞍山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48家。安庆市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发掘经济发展新动能。其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节奏不快。开发区在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金融要素服务配套等方面手段乏力。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开发区纷纷培育发展“四新”经济,并取得很好成效,他们的实践为安庆市提供了很好借鉴。最后,传统开发区体制机制固化,发展进入瓶颈期。以经开区、高新区为代表的传统开发区产业同质化、产出效率递减、内生动力不足、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日益突出。体制机制固化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开发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2.Z开发区发展“四新”经济的有关实践

截至2019年11月,Z开发区分别引进“四新”经济项目297个、创新创业团队8个、科研平台3个和博士、高级工程师等各类高层次研发人员近100人。以无人驾驶、3D打印、无线电能催化碳链断裂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不断引进;以跨境电商服务中心、电匠院科技、呼吸互娱为代表的新业态示范企业纷纷落户新区,新业态加快集聚;以人工智能产业、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产业加快发展;“总部+基地”产业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安庆市Z开发区培育和发展“四新”经济主要有以下做法。

(1)体制机制创新助推“四新”经济发展

  一是用人机制创新。率先建立雇员制,激发雇员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和创新活力;其次,管理模式创新。不同于其他开发管委会加公司制,Z开发区以营造更加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为特色,不设政府职能部门,“小机构”做“大服务”,专注科技创新、企业培育、产业发展、人才集聚,为企业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二是突破地域限制。引进的“四新”经济面向并服务全市,推动实现全市资源、信息、服务共享。

  (2)通过招商引资筑牢“四新”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对于“四新”经济基础薄弱地区来说,招商引资能够加快实现“四新”企业集聚,为“四新”经济发展奠定产业基础。Z开发区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坚持“一月一招商”,先后赴浙江、江苏、上海、深圳、福州等“四新”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专题招商活动。2019年,引进PCB电路研发设计、柔性分拣、柔性插件研发、蛇源生物医药研发、非标智能设备研制、人工智能大数据标注等项目共计85个。除了“四新”企业,为“四新”经济发展提供要素保障的现代服务业也是招商引资重点。目前,基金集聚区已集聚基金管理机构及基金20家,着力解决了企业融资问题;成功引进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为“四新”企业提供研发支撑。

  (3)利用双创平台强化“四新”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顶层设计中突出创业创新的重要地位。在Z开发区总体方案中确定了4个功能区,其中第一功能区就是科技孵化区。该区以“建立企业主导、政府服务、高校院所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为目标,主要任务是围绕该市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二是搭建完善双创平台。在充分借鉴吸收中关村、苏州工业园等开发区建设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经验后,Z开发区建成了创业大学、筑梦空间、筑梦之星企业孵化器、TUNA空间。其中,筑梦空间获批省级众创空间,筑梦之星企业孵化器和TUNA空间列入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目录,创新创业生态圈基本建成。三是建设完善创业创新辅助系统。为配合创新创业平台的运作,扶持政策、创业融资、知识产权质押、上市辅导等配套要素均按要求提前做好部署。四是加强与本地高校合作共建。深化与安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校地合作,在创新创业、产学研、人才合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共建。

(4)出台匹配“四新”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

   一是支持鼓励园区企业加强研发工作。对研发平台建设、设备购置三年内每年提供资金支持;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加大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力度。对入园企业家、科研人员、技能人才等,从住房、生活等方面给予补贴。其中,对高层次人才给予租房补助和生活补贴,购房时按购房款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同时,Z开发区还建有免费人才公寓以及适应年轻人生活需求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适宜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形成创新型人才集聚地。三是优化财政扶持政策。将过去的直接补贴、减免税费扶持政策改为设立专业扶持基金,园区先后设立了产业招商基金、产业并购基金,计划还将设立孵化基金。

三、主要启示

1.理清“四新”经济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发展“四新”经济对后发园区尤为重要。首先,发展“四新”经济有利于园区优化产业结构。后发园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表现在二、三产业结构失调和第二产业普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两个方面。“四新”经济的引入,一方面能够直接增加园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对第二产业的技术嵌入,拉升其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位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其次,发展“四新”经济有利于推动园区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大多数开发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体制机制固化问题。而“四新”经济具有轻资产、重知识、跨界融合等特征[8],传统以批代管、偏重目录准入的管理模式明显制约了“四新”经济的发展。发展“四新”经济意味着要对现行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再次,发展“四新”经济有利于园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新技术带来新产品,新产品大规模出现就是新业态,新业态、新产品需要新商业模式为其配套。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反过来通过经济效益回报新技术,“四新”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能够较快地推动园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发展“四新”经济塑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

  作为全国率先发展“四新”经济的地区,上海市认为发展“四新”经济,政府无需制定整体发展规划,而是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着重解决共性问题和制度性、体制性障碍,通过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服务,助推“四新”发展。对于“四新”经济来说,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更加宽松的准入环境。“四新”经济是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意味着将出现更多从未见过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市场准入必须更加宽松,“四新”经济发展才有更多空间。其次,更加高效的政务服务。通过压减审批目录、精简办事流程、实行网上办理等举措,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让“四新”企业的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再次,更加接地气的帮扶举措。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掌握“四新”企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针对共性问题逐步加快改革步伐,针对个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后,构造创新生态系统。加快产学研的结合、升级双创平台、完善创业创新辅助系统、组建懂技术懂市场懂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队伍等都是创新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

  3.制定出台与“四新”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一揽子扶持政策

  对创新资源、互联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地区来说,发展“四新”经济必须有相应的扶持政策。首先,建立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四新”经济是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技创新主导的产业,人才是关键。参照一些发达地区的“引才引智”计划,以提高人才待遇、提供住房补贴和消费补贴、解决子女入学及配偶工作、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方式增加人才政策的吸引力,为“四新”经济发展聚集更多人才。其次,建立“四新”经济激励机制。对被认定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首创原创者、引荐引入者、第一个使用者一律给予奖励。[4]再次,建立“四新”经济扶持基金。逐步压缩财政对“四新企业”的直补资金,通过设立和引进更加市场化的扶持基金来解决“四新”企业的融资问题。

4.立足长远,明确“四新”经济发展导向

  虽对“四新”经济不建议作具体规划,但还需要对其有发展方向概念,以便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从宏观层面看,采取跟随战略,追踪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四新”经济发展情况,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成果,明确“四新”经济发展方向。从中观层面看,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四新”发展重点。发展“四新”经济不是对本地本开发区现有产业体系全面否定,而是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发展“四新”经济,既让“四新”经济有产业基础,又能对现有产业体系进行全面提升。比如,Z开发区适时引进的无人驾驶技术与安庆经开区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能很好地契合;农业遥感大数据平台能为安庆地区多个农业大县提供技术支撑。从微观层面说,“四新”企业要牢牢把握所在领域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以便作出最快反应。

 

参考文献

[1]雷新军.上海创新驱动发展:“四新”经济的新特征和新动态[J].检察风云,2018(09):35-36.

[2]李耀新.互联网“四新”经济[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08):20-22.

[3]谢华育.“四新”经济创新发展之路[J].检察风云,2015(11).

[4]叶嘉国.“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专题(3)广东创新基础薄弱的开发区快速吸聚培育科技创新资源的机制模式探索[J].广东经济,2020(01):26-33.

[5]王昌林.推进“四新经济”加快成长[N].经济日报,2016-07-30(004).

[6]李耀新.以“四新”经济促产业创新转型发展[J].上海企业,2015(02):8-11.

[7]盛朝迅.四新经济将引领“十四五”产业发展[J].西部大开发,2019(10):68-71.

[8]章纯,李少臣,王哲希.“四新”经济培育:嘉兴的主要做法和创新启示[J].浙江经济,2018(22):58-59.

[9]余梦秋.新常态下“四新”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7(11):51-52.


(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