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歇村农村田园风光(一)
古时,大歇村是六安到安庆的交通要道,境内有一大岭,因山高路陡,旅途劳顿,商贩走卒到达岭头都要大歇一会,人们称此岭为大歇岭,大歇村也因此岭而得名。“大歇岭、张盛沟,七沟八岭岩石多,只见高山不见田,出门越岭又爬坡,一年只收半年粮,难娶媳妇莫奈何!”流传民间的这句顺口溜是大歇村过去贫穷和落后的真实写照。
2014年,大歇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16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0%。在精准扶贫中,大歇村扎实开展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增加了群众收入,提升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19年,大歇村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组组有路灯、家家通水泥路、户户饮安全水,楼房率达100%,村级集体经济从零增加到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人均存款3万元。大歇村先后荣获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庆市廉政文化示范村、安庆市生态村、安庆市文明村、岳西县五个好基层党支部、岳西县法治建设示范村等荣誉。
大歇村农村田园风光(二)
二、具体做法
“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摸清家底,外出学习,探索乡村振兴路径
过去,大歇村穷在山高路远,穷在没有生财之道。在国家扶贫政策帮助下,2019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之后如何走乡村振兴之路?如何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的汪品峰带领村两委班子苦思冥想,他们决定从两个方面寻找出路,一是摸清家底,家里有什么;二是走出去学,看人家怎么做。
大歇村所在地是古井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出入口,森林覆盖率达80%,负氧离子丰富,气候温和,夏天平均气温均在25℃左右,被授予“安徽省森林村庄”,被外界誉为“天然氧吧”。穿村而过的团结河是淠河源头,蜿蜒曲折,峡谷幽深,常年水量较大。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上苍赐给大歇村最大的资源。
村委会背后的葛公山山腰上藏有老“三线”502工厂遗址,工厂虽早已废弃,但300多米深的山洞却保存完好,当年的红色标语斑驳尚存,“三线”故事还在乡间流传。“三线”遗址资源是大歇村“人无我有”的特有资源。
大歇村境内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原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1929年曾在大歇村农民朱吉恩家借宿,并帮其写下中堂,山上尚有红军医院、红军洞、红军墓、红军文物等红色印记。美丽古老的花灯民俗传承至今,正月舞狮灯会曾两次走进央视,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古风古韵悠远绵长,仁义孝廉温润儒雅,大歇村还成为安徽大学实践研学基地、省内闻名的“作家村”。
上述这些资源均是大歇村“家底”,如何让这些藏在深闺的璞玉变成熠熠生辉的金子?近几年来,汪品峰带队多次深入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找同类村学习考察、借鉴取经,认为利用本地的生态资源、“三线”遗址、红色故事、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是可行的。通过反复论证,他们制订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519”目标规划,“5”:2025年前把大歇村建成“5A”级旅游村;“1”:2025年前大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0万元;“9”:2025年前大歇村建成九大旅游产品,即:代号502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梅岭全地形车穿越主题动力游乐基地、青少年夏冬令营训练基地、企业员工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高山天池水上乐园研学基地、国防军事运动拓展训练基地、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时令果蔬采摘基地、大歇湾峡谷漂流基地。
(二)巧用“三线”遗址,打造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
大歇村美丽的自然风景、良好的乡村基础建设,吸引了安徽省高科技数字文化企业——金诺数码科技公司到村投资共建特色乡村文旅项目。2019年,大歇村与该公司联合成立安徽省慧岳同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以红色文化传承、军事文化体验、国防民防科普为主题的核心文旅项目——《代号502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这个基地的营销宗旨是利用“三线”502旧址,融合岳西红色革命底蕴,植入AR、VR、多媒体等科技产品,向游客呈现逼真的国防教育、“三线”风云、防灾自救等知识,游客可以现场体验军旅文化民防科普常识。针对青少年,将“寓教于乐”作为建设宗旨,坚持以国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
代号502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大歇村)
基地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运作模式,村集体以辖区内的“三线”遗址、道路、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山场以及其他村集体专项发展资金量化为村集体股份,占股51%;金诺公司以实物、货币、创意、运营等量化股份,占股49%。村集体51%的股份中约10%属于当地农户,农户以土地、山场、老房子、老物件等资产评估折现入股。
打造股份农民、激活资源要素、构建经营体系,大歇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模式,让深山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今年以来,502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共吸收本地员工50人就业,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万元。
(三)立足山水资源,开发大歇湾峡谷漂流基地
单独一个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项目短且单调,很难吸引更多客人,也无法留住客人。如何拉长乡村旅游链条,带动更多人务工增收?大歇村又做起了山水文章。
大歇湾峡谷漂流
大歇村境内的团结河,河道就是一条大峡谷,贯穿于茂密的丛林中,两岸古树参差、绿树成荫,河道内巨石林立、大小鹅卵石千姿百态。通过分析论证,大歇村认为可以利用峡谷开发漂流。于是他们再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指南针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大歇湾峡谷漂流风景区。同样按照“三变”改革的模式,村集体以道路、山场以及其他村级自然资源,量化为村集体股份,占股33%;公司以实物、货币、创意、运营等量化股份,占股67%。建成投产后,大歇湾漂流项目可吸纳当地农民工30人就业。
通过联合开发,今年8月份,大歇湾漂流项目建成运行。漂流峡谷全长4800米,上下落差198米,分为峡谷“丛林漂”与“勇士惊险漂”两部分。“丛林漂”整个漂流过程不须用力划桨,船只全程随波而下,沿途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让游客享受轻松休闲愉悦之感。“勇士惊险漂”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晒太阳、不用划桨”,河段全长1800米,上下落差328米,河道单体最大落差108米,整段漂流时间仅需20分钟,是目前为止全国少有的天然高落差极速漂流。漂流时段,游客可体验享受失重、惊魂、尖叫。
(四)挖掘“歇”文化,发展休闲民俗项目
在成功建成502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大歇湾漂流项目后,大歇村又充分挖掘“歇”文化内涵,打造“北纬30℃中药材康养小镇”,以此带动休闲民宿产业发展。
大歇村民宿一角
目前已完成建设的有:国防军事体验训练基地、先锋团队拓展训练基地、梅岭全地形车穿越基地、梅岭野宿帐篷营地。正在建的项目有乡村旅游接待中心、高山天池水上乐园研学基地、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时令果蔬采摘基地、千亩油茶和张盛沟香榧基地。
每一个项目都立足本地特色,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结合淳朴的乡风民俗,旨在打造休闲大歇山、颐养大歇山、养生大歇山、养老大歇山四种不同的乡村休闲度假养生胜地。游客来到大歇村,脚步可以慢下来,享受田园观光、红色体验、民俗风情、激情探秘、养生养老、避暑疗养、生态休闲、采风创作。
所有项目涵盖老中青幼不同群体。如梅岭全地形穿越主题动力娱乐项目适合不同游客体验,该项目规划穿越线路三条,均为典型多地形穿越游览路线,线上最高海拔达960米,环线总长达17.8公里,针对不同游客设置了涵盖初级、高级、专业级越野路线。
(五)坚持产业带动,引导全村人都吃上“旅游饭”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目的是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歇村全村800多人,可用劳动力不过200人左右,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开发和投产,大歇村民再也不用外出务工,每个劳动力都可以在村内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大歇村猕猴桃产业喜获丰收
游客来了,在哪里吃?到哪里住?这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大歇村除给村民带来股份收入和劳务收入外,引导当地农民规范建设农家乐,建设中注重乡土风情,追求山村风格,塑造生态风貌,让游客休闲中体验乡愁。在品牌打造上,他们结合“歇”文化,着力打造“歇庄”品牌,无论农家乐协会、农家乐商标,还是网站建设、网上订餐订房,一律署名“歇庄”。目前全村有金牌农家乐1户,四星级5户,三星级12户,日接待能力1000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120人就业,今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目前为止,村里的一户金牌农家乐也实现了10万元收入。
大歇村纯天然有机农特产品
乡村旅游的发展,游客日渐增多,昔日乡村的“土”货也成了香饽饽,农户散养的土黑猪、活水鱼,在冷水田里种植的高山茭白,手工精制的橡子豆腐、野生葛根粉,土灶烧制的农家锅巴,均受游客青睐。预计,今年旅游综合营业额可达3000万元,村集体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所有旅游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让大歇村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稳定增收“双赢”。
三、经验体会
(一)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
“党建工作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细了就是疑聚力,抓强了就是战斗力。”2018年9月换届后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有6人,其中女性2人,平均年龄42岁,大专文化程度3人。汪品峰自2012年起连续6年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2013年起连续6年被评为“岳西县十佳村党组织书记”、2018年被评为“最美岳西人”、2019年被评为“安庆好人”。“把村里事当做自己家里事来做”,汪品峰殚精竭虑,一心为公,在村级谋发展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大歇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员“1+N”工程,有效调动了党员积极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利用“三会一课”、“学习强国”、“大歇为村”、“主题党日活动”等平台,大力开展政策方针、劳动技能培训、乡风文明建设等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严格实施“四议两公开”,积极探索“党建+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依托“腾讯为村”平台,建设“大歇为村”服务平台,对村务、党务、财务适时公开,通过平台让党员群众了解村内动态,监督村内各项工作,为村“两委”与党员群众搭起一座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村内“协商委员会”、“移风易俗协会”、“志愿服务队”、“文明创建小分队”等群众性自治和服务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取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在乡村振兴中,大歇村着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农民融入乡村旅游、参与景区建设,提高每个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项目建设中,涉及到田、地、山等资产,当地村民纷纷让路,积极配合。因此一个好的村级班子,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汇聚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村里所有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全域旅游目标,为打造5A级景区夯实了基础,大歇村认为,后期的运营营销策划,人才是重中之重。为此,他们大量输入人才,建立专业团队,并成立了统一运营管理公司,招揽人才,目前人才团队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8人,专科学历人数5人,人员构成包括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村级后备干部等,其中2名还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他们有丰富的管理、营销、策划经验。人才的汇聚加快了景区的宣传推广和销售,也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利益,更巩固了集体经济发展成果。下一步,大歇村还着力培育本土人才兴乡、鼓励在外人才返乡、动员社会人才下乡,真正实现人人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愿景。
(三)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生产力。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大歇村民间艺术馆和河畔书社
大歇村在乡村振兴中,深度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致力用文化打造不一样的大歇,避免“千村一面,万村一式”。近几年,先后兴建党建文化公园、家谱文化长廊、廉政文化长廊、河畔书社、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编写村落丛书《大歇九章》;利用当地茭白秸秆编制稻草人艺术品,挖掘传统文化大歇花灯、狮子舞、民间小调;兴建“安徽岳西作家村”,邀请作家到大歇采风,描绘大歇新面貌;挖掘“歇”文化,打造“都市白领”慢生活休闲基地。这一系列乡村文化发展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发展的厚度。
大歇村在村内大兴重教敬老之风,弘扬慈孝文化。他们在全县率先成立“大歇村希望教育协会”和“大歇村夕阳红老年协会”,每年在村集体经济中拿出一定的资金,奖励村内优秀和贫困学子,慰问60岁以上的老人。
四、思考建议
(一)提升基础设施标准
基础设施的提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性工作。目前贯穿大歇村的105国道是游客到村的唯一通道,这是区位劣势,也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瓶颈,是大歇村自身能力无法改变的现实。从村内来看,硬化水泥路基本到组到户,但普遍标准不高,与村内众多的休闲旅游项目不相适应。大歇村应加大力度整合各方面资金,提升交通和安保设施标准。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的生态,美丽的山水风光,是大自然赐给大歇村的最大的财富。全国不少地方因开发旅游,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并不少见。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优质自然环境永远是核心竞争力,大歇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同步规划环境保护措施,实现环境和旅游效益双丰收。在项目开发中,禁止乱砍滥伐、推山填土,要有专人从事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科学布局旅游公厕。引导村民改变一些落后的卫生习惯,提高生活品质,本地农民是乡村旅游的参与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只有让他们自觉参与,才能为本地乡村旅游树立口碑、聚集人气,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风靡全国,有旺的,有淡的,也有失败的。大歇村不少美景自然天成,设计布局的项目点也很多,要想吸引人气,并留住人气,就得在特色上下功夫。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实做活“歇”文化,游客进村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每一环都要精心打磨,突出与众不同的农家特色和乡村风味。在建设经营过程中,突出文化创意和审美思维,尽量避免雷同。
(四)规范乡村旅游服务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少村民会在发展中看到商机,建民俗、办农家乐、摆摊设点,这都是好事,但村委会要加强旅游服务业的培训和管理,要结合旅游市场做好统筹规划,不盲目、不盲从。可以及时成立旅游协会,通过协会出台管理规范,提升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水平,让村民真正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