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招双引->正文

【问策老乡】吴东平:“双生”赛道逐浪前行

  他在国内首家发布数字PCR技术;他建成国内首条自动化柔性微流控生物芯片生产线;多年来,他致力于基因检测核心科技创新,先后研发出新一代芯片式数字PCR、半导体高通量测序仪,实现了基因检测与分子诊断前沿技术领域的重大原始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突破。他是安庆怀宁人,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上海小海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吴东平。

14.jpg

吴东平接受记者采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检测试剂盒一度紧缺。吴东平自主研发的数字PCR仪器和配套超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为快速检测及鉴别诊断赢得了时间。

  “新冠核酸检测技术的核心是依托PCR技术,它能够实现快速低成本大范围检测,而且十分精准,屈指可数的DNA片段都能检测。PCR技术一直在进步,数字PCR技术可以实现‘大海捞针’。”吴东平说。

  如何实现精准诊断?分子诊断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生物芯片是分子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吴东平团队立足生物芯片研发,聚焦分子诊断,面向精准医疗,在国内首家发布数字PCR技术。

  “我们发明了一个特殊的三明治结构的生物芯片技术,能以极低的成本实现量产。PCR的中文翻译是聚合酶链式扩增技术,它的核心是让基因能够以指数的方式来进行倍增或扩增,信号放大,实现精准检测。”吴东平说。

  吴东平团队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芯片式数字PCR耗材成本高昂,操作繁琐,通量低等问题,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其研发的数字PCR生物芯片,具有广泛的通用性。

  吴东平告诉记者,“数字PCR生物芯片的其中一个特点是芯片和试剂分离,这种芯片是通用的,可以和成千上万种试剂或者检测试剂相匹配,检测成千上万种具体对象。”

  2003年,吴东平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开始从事芯片技术研究,2009年回国后,他被复旦大学聘任,进行集成电路和芯片相关技术的研究课题,2015年成立“小海龟科技”,潜心钻研芯片科技与生命健康技术。如何实现生物芯片规模化生产?在“双生”赛道上逐浪前行,对吴东平来说,又是一次挑战!历经5年时间,他建成国内首条自动化柔性微流控生物芯片生产线,日产芯片超1000片。

  “从高校科研院所和实验室原型的产品转变为大规模应用的产品过程中,有很多的挑战,在研究或推进时,要同时想到怎么量产、怎么规模化量产、怎么自动化量产,甚至考虑到售后。”吴东平说。

  作为老乡,吴东平也十分关注家乡的发展。他说,分子诊断市场是极具价值的一个细分领域,规模大、前景好,他十分乐意将自己的成果就地转化,助力安庆“双生”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正在紧密地推进项目落地,希望不仅能够带来产业化的成果,还希望为相关产业链带来推动作用,为家乡的‘双生’产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吴东平说。


(全媒体记者 张林 朱云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