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记:乡愁的复兴
近年,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加速,一些长期闲置的老旧房屋在风雨中逐渐破败存在安全隐患;另外,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因为修缮费用问题陷入保护困境。老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乡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实施“拯救老屋行动”,并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提出了拯救老屋的可行举措。我市各地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老屋进行保护和利用,让老屋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太湖县金鹰村蔡畈古民居风貌。 通讯员 路欣林 摄
闲置房屋:
以盘活推动保护
六七年前,邓秀胜举家住进了桐城市区,老家嬉子湖镇肖店村的老屋成了他的牵挂。今春,老屋门前的梨花又开了,风景依旧。现在,老屋有了新的归宿,邓秀胜十分欣喜。
3月18日上午,记者走在肖店村卫星组的小路上,新旧景观交融令人印象深刻。樟树、茶花伴着油菜、小麦分布在道路两旁,赛车场、垂钓园、采摘园、花卉园等游乐场地众多。自2019年安徽嬉湖印象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肖店村启动旅游开发项目以来,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看中的就是这一块的港湾地形,现在除了村民的房屋和自留地,我们已经在卫星组流转了820亩土地和800亩水面,目前生态休闲基地累计接待3万多人次。我们这里玩的项目多,但是也有游客反映没有住宿的地方。去年下半年,我们通过村‘两委’帮助,和8户村民签了协议,承租他们闲置的房屋打造特色民宿,按面积一年能为他们带来10万多元收入。民宿在今年国庆假期前要全面营业。”公司负责人刘卫兵说。
邓秀胜的房屋是8户中面积最大的,两层共有5个房间和1个大厅。在大门前,刘卫兵对记者说了他的打算:房屋外面不动,大门旁边墙壁要粉刷,增加一些墙绘,门前池塘要种一些荷花……预计这一处民宿整治、装修要花30多万元。
肖店村党总支副书记汪少才介绍,本村有户籍人口4000多,常住人口只有一半,长期闲置的房屋有200多户,村民或常年在城里务工,或已在城里安家。这些闲置房屋长期缺少管护,既影响村庄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村“两委”也一直在寻求盘活这些闲置房屋。
作为全省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市,2020年以来,桐城市以盘活闲置房屋推动保护利用,并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鼓励支持全市村、社区积极盘活闲置房屋。
目前,肖店村一共有20多户闲置房屋被盘活,用作民宿、加工、宿舍等,村部后面也有七八户闲置房屋即将被盘活,用作休闲农业企业的配套住宿用房。
“这些年,老家的自来水通了,路修好了,公厕建起来了。企业来村开发旅游、带动人气,我们应该大力支持。企业也表示,欢迎我们随时回自家的老屋住一住!”邓秀胜笑着说。
传统村落:
承载记忆迎新生
大别山南麓宿松县趾凤乡,“中国传统村落”吴河村在三月的雨中,显得更加清秀。村落被青山环抱着,吴家河从中穿流而过。
这是一个始建于明代的传统村落,至今已有500年历史。村落中现有10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黑瓦、黄墙是主色调,砖雕、木雕细腻精美,青苔、石板写满沧桑,斜屋顶、马头墙极具特色。
近些年,由于人口外流,吴河村部分传统建筑因缺少管护受到不同程度损坏。2019年8月,吴河村利用村落保护、文物保护等专项资金开始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增加消防设施、电力供应,整个工程在2021年上半年完工。
“除了修缮、加固以及提升基础设施,我们还编制了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县相关部门聘有专职管理员,负责我们村落的日常保护工作。”吴河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卫华说。
传统古村落凝结着历史记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景观资源。传统村落一般形成较早,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中央一号文件就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要开展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并健全相关机制。
安庆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严强介绍,我市目前已有17个“中国传统村落”及30个“安徽省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包含古民居、古祠堂等,或是分散建筑形式,或是连片成群形式,它们大多不属文物保护范畴,但又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加以保护。
“通过积极争取,前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所在的11个村分别获得了300万元保护资金,第五批保护资金正在争取,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以及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提升、环境治理等。目前,全市‘中国传统村落’多已完成修缮。”严强说。
在太湖县花亭湖北岸金鹰村,作为2012年首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蔡畈古民居,历经数百年风雨,芳华依旧,而今早已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随着当地对其开发和利用,蔡畈古民居迎来一批又一批慕名寻访的游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保护。
2016年,金鹰村通过争取村落保护、文物保护等专项资金近千万元对蔡畈古民居进行了一次修缮。2018年,村集体成立了一家文化旅游公司,将古民居部分民房、私塾承租下来并将其改造为住宿、餐饮用房,交由专业公司经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桐城市唐湾镇唐湾村盘活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讯员 朱晓琴 摄
乡村建设:
给老屋栖身之地
一栋栋老屋是乡村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从闲置房屋盘活到传统村落保护,“拯救老屋行动”还牵系着更深层次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并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
宏观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规划的引领。2021年7月,安庆市多部门联合印发《安庆市村庄规划三年行动(2021-2023年)实施方案》。方案特别提出,要充分考虑不同村庄的差异性,分类施策,合理确定村庄规划内容和深度,挖掘村庄内涵,突出地域特色,防止大拆大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全市1197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启动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30个试点村(社区)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将结合专家评审结果进一步完善并报批。
“我们村靠近天柱山,区位和地理相对特殊,旅游资源丰富,这也是我们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潜山市万涧村党支部书记杨曙明说,“过去我们的村庄规划只有文本,可操作性不强,一些项目往往因为和资规部门的相关规划不匹配而无法落地。有了规划引领,村庄建设、产业布局等工作更有方向,可以更好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避免产生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情况。”
作为试点村之一,万涧村村庄规划明确了该村国土空间总体布局及用途管制,并对产业发展、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居民点建设等做出了细致规划。
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推开,如何做到更加科学规划?今年3月出台的《安庆市村庄规划编制规程(试行)》,对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规范,推动实现“村要自然”的规划目标。
安庆市资规局国土空间规划科负责人戴伟介绍,因为历史原因,过去村庄规划多未“上图”,仅有文本而没有矢量数据,真正能使用的较少。村庄建设也要规划先行,项目落地需要以规划为支撑。村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产业如何布局,村民居住在哪里……都需要以规划来引领。
另外,我市正在研究出台《安庆市规范小城镇规划建设、集中开发和农民用地、建房三年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4年)》,旨在进一步规范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集中开发和农民的用地、建房,引导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科学规范,实现全域国土空间的规划管控,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进一步完善我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