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财经新闻->正文

精心培育良种 提高水稻产量
写在大地上的“论文”

11_副本.jpg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桐城试验站智能化育秧基地。 全媒体记者 何飞 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为种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全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在桐城,一直有一群人在田间地头为这项事业忙碌着,他们就是桐城市水稻研究所的农业专家们。作为全国唯一入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县级科研单位、安庆市农业系统首个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单位,随着天气渐暖,桐城市水稻研究所又进入了忙碌的春耕时间。

  4月12日上午,桐城市城郊,阳光明媚。不过,已经有人担心起晚间可能到来的降雨了,桐城市种子管理局局长、桐城市水稻研究所所长汪向东就是其中一位。

  当天上午10时,汪向东赶到了位于该市龙腾街道涧桥村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第一时间就关心地问:“天气预报讲,晚上大概率要下雨,有没有做好准备?”

  “田埂和田里的水位,我都检查过了,不会出问题的。”正在田间安排插秧的桐城市天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鲍峰回应道。

  这片农田,既是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桐城试验站的示范基地,也是中国水稻研究所、桐城市水稻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实践基地。正如这里农田间树立着的醒目标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打赢种业翻身仗。”

  在这片五百亩的示范基地里,有一块四五亩的试验田。田间那些密集分布着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编号标牌,道出了它不同寻常的“身份”。“基地主要分试验田和示范田。这块是试验田,里面有160个水稻品种。目前插秧的,主要是早粳稻品种。”汪向东介绍。

  试验田的功能是什么呢?汪向东解释说:育种家花费多年心血育成的水稻新品种,适合早季种还是晚季种,适合北部稻作区还是中部、南部稻作区种,这中间有个重要环节——“测试”,行业内称为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测试”时间约需2-3年,通过“测试”,客观评价育种家育成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稳定性、抗逆性、品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主要农作物在我国只有通过区试的品种,才能进行品种审定和推广。

  据介绍,桐城市水稻研究所团队重点围绕种业行业关键技术瓶颈设立相关课题,培养优秀人才,推动技术攻关。该所已选育水稻品种8个,“晚粳22”“早籼118”“富粳1号”获得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晚粳22”“早籼118”“富粳1号”在安徽省推广面积达590万亩,“早籼118”已获江西省引种批准。近年来,该所安排和实施了218个组别累计2800个品种参试的试验,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良品种80多个。“机插水稻盘育秧苗株型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

  “无论是育种,还是引进,我们都要试验,简单来说,就是找出适合在我们这一地区种植的品种。我们这个试验田周边这几百亩农田都是示范田。目前,这一片是水稻、油菜轮作田。等油菜收割后,示范田的品种马上也要插秧了。”汪向东说。

  同一时间里,一家全自动智能化育秧工厂正在生产。

  “这个育秧工厂,智能化程度在全市属于领先水平。”在育秧工厂的大棚内,汪向东告诉记者,这里配备了智能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环境气象指数实时监测设备、电子显示屏等智能化监控、喷淋系统及相关配套设备和物联网平台等,可实现实时监测并控制棚内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度等,精准控制秧苗成长环境,利于培育整齐、无病虫害的壮秧。“面积达5280平方米,每年可满足4000亩大田机插秧的育秧需求。”

  显然,这家智能化育秧工厂的建成,不仅给所在地农业生产带来科技助力,也对农业专家育种工作颇有助益。

  实际上,即便有了智能化的育秧,农业专家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比如育秧基质。

  就在育秧工厂的附近,有一个不断传出机器轰鸣声的生产车间。车间里,机器“吃”进去的是水稻秸秆,“吐”出来是颗粒状基质、肥料。这台一体式有机废弃物再生利用设备,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桐城市水稻研究所联合研制,同样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桐城试验站承担试验。从农田收集打捆的农作物秸秆,经机器破碎后,进行高温灭菌,变成颗粒状肥料。该设备最大每小时作业量可达36立方米,大大提高了秸秆处理作业效率。

  “利用这套先进设备处理秸秆,既能解决秸秆处理难题,又能减少氮肥使用量,改善土壤结构,既节能又环保。”汪向东说,目前正在生产的就是育秧基质。“从这两年使用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理想。”

  育秧基质、育秧工厂、田间管理……他们操心的还不止这些。

  “目前我们正在试验一个新品种,是脆杆稻。”汪向东说,这一品种的特点是“脆而不倒、谷草兼用”,非常适合秸秆的饲料化,既可以解决秸秆还田的问题,还可有效推进种养循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媒体记者 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