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太湖县->正文

坚持生态优先 促进绿色发展“林长制”做活林业实现长治长效

  太湖县森林资源丰富,“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构成了县域自然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太湖县坚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围绕“增绿、护绿、管绿、用绿、活绿”做好文章。全县林业经济经营总面积24.8万亩,年销售收入3.3亿元;油茶种植面积25万亩,毛竹种植面积18万亩,2021年实现林业总产值70亿元。全县林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做强林产业 昔日荒山变金山

  春光明媚,位于刘畈乡洪河村的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喻家来正在他承包的山场上,与工人们一道劳动,不时交流林木抚育技术要领。

  喻家来以前江苏、上海一带从事建筑装饰工作,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手头逐步宽裕的他,经过一番谋划,2015年回乡创业,回太湖经营山场。

  “我来的时候,这边还是一整片的芭茅山,人都进不来,整片的芭茅山都是荒废的。”喻家来说道,开发山场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为了保证公司的可持续运营,他在发展油茶、毛竹、茶叶等长效农作物的同时,在位于洪河、乐盛、刘畈三村交界的乌啼山山场及洪河村的和家山场林下套种500多亩中药材,养殖土黑猪等短期收益的产业,每年能够保证300多万元的收入,以此形成“以短养长”的山场开发良性循环模式。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山场成功申报2021年省级林业示范区。同时,每年带动当地村民100多人务工,每年支付工人工资100多万元。

  洪河村是纯山区村,山场面积有21000亩,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其中荒山就接近5000亩。近十年来,该村围绕荒山做文章,种植了油茶、茶叶、毛竹、松杉树等。以前在老百姓眼里一文不值的荒山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金山银山”。

  “我村结合省级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村级林业产业质量,把林业工作做深做实,把昔日的荒山芭茅山打造成花果山。在围绕‘五绿’上进一步发挥增效作用,在群众增收方面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刘畈乡洪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治权说道。

  洪河村的巨大变化,也折射出太湖近十年来在山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取得的巨大变化和突出成效。截至今年,全县林业经济初步呈现“特色+规模+品牌”的发展格局。培育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造林大户等385家,经营总面积24.8万亩,年销售收入3.3亿元。森林旅游业已成为全县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荣获“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全县油茶种植面积25万亩,毛竹种植面积18万亩,已经全部完成30万亩芭茅山改造任务。2021年实现林业总产值70亿元。

  做实林长制 打造生态示范区

  在弥陀镇真君村造林大户金志成经营的2300多亩山场内,主要经济作物油茶已初具规模,年产油茶鲜果6万斤,压榨茶油1000余公斤。“实施林长制以来,对老茶片实施低产林改造,对新茶片给予产业奖补、林道奖扶,对油茶需要灌溉的地方,给予水塘补助,我们造林主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金志成开心地说道。

  弥陀镇境内多山,森林总面积达145332亩。林长制改革启动后,该镇压实林长制责任,细化工作清单,聚焦“增绿补绿、护绿管绿”工作任务,推深做实林长制,优化林业发展环境。2021年弥陀镇造林绿化共计6.7万余亩,每年油茶产量450吨,产值150余万元,大力增加了全镇农业收入。

  “全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镇域内生态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创生工程造林、集镇主要道路旁分别设立镇、村两级林长责任区,责任到镇到村。同时,制定了工作督查考核信息报送及公开制度,规范林长制工作,切实将林长制不断推向深入。”弥陀镇镇长查小晶说道。

  自林长制工作启动后,太湖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总林长、分管副县长担任副总林长,其他县领导任县级林长。将全县区划为6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明确6大功能区目标任务,落实县级林长联系乡镇责任区。在各乡镇设立了乡镇、村级林长,确保了全县范围内“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自己的林长,实现了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同时,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着力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太湖样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湖立足林业资源,扎实推进林长制改革,统筹推动‘五绿’并进,开展芭茅山改造行动三年行动计划,全县30万亩芭茅山改造成了茶山竹海,实现了‘林长治’的良好局面,为建设绿水青山打牢了生态基础。下一步,将发挥现有改革机制体制作用,进一步推深做实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稳步实施‘六大森林行动’‘太湖县森林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探索森林生态产品有效实现途径,打造金山银山,以林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全力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县林业局局长詹志强满怀信心地说。


(通讯员 黄德丰 徐虹 鲁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