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让帮扶的阳光照亮所有残疾人

  安庆共有就业年龄段残疾人五万七千余人,而重度智力残疾人是残疾人群体中最困难的人群之一。今年,市委、市政府将贫困重度智力残疾人托养工作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为全市有托养需求的重度智力残疾人提供寄宿式、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照护服务,对困难家庭托养费用进行补贴。建立起公办引领、民营公助、邻里互助的多模式的残疾人托养体系。(《安庆晚报》4月26日)

  就业的年龄因残疾而不能外出就业,既是个体的不幸,也是家庭的负担。这部分人的未来生活如何安排?牵动了家庭与社会的心。而更让人揪心的是,这部分人从数量上来看,全市就有五万余人,数目可谓不小。相对的,它涉及了同等数量的家庭的幸福。眼下政府针对其中的因重度智力残疾贫困者开始进行建档立卡工作,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步步推进,政策的光亮定会温暖这些贫困而又特殊人员的心房。

  由于受种种条件所限,目前开展的这种贫困建档立卡工作还仅仅只是针对重度智障残疾者,不能涵盖所有的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也就是说政策的阳光还不能一下子普照到所有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身上。那么这些人的未来又怎么办?社会与政府同样有责任与义务帮他们解难,为他们纾困。

  要整体上办好这件事,可不是件轻易就能完成的事。首先它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钱从哪儿来?这是个关键问题。面对此种现实问题,仅凭嘴上说说是不能办成事的。这就需要动用社会力量,动员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来促成此事的落实。比如社会慈善机构社会责任的落实,爱心人士的爱心奉献,以及一切愿意为此出力的社会各界的付出等。总之,只要有意愿为此事付出的,我们都给予欢迎,并有责任将一切爱心奉献付诸现实,让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从中受惠,并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事实上,要真正办好这件事,最终还得靠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上去了,财政富裕了,我们才有更多的实力与可靠的底气,将那些需要帮助与照顾的残疾人托出贫困的水面,让他们的未来尽可能地明媚起来。

  经济发展了,财政支付能力足了,帮扶的活水就来了。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奉献,对所有残疾人的帮困之难就能在现实中解困,实现能帮的尽帮,能扶的一个不漏,从而建立起帮困所有残疾人的制度救助体系,让这个社会里所有的残疾人尽可能走出家门,实现就业的就业,不能就业的也能在具体的帮困中让他们的未来多点欢乐与阳光。


(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