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丁晓平 | 过了安庆不说塔,故乡喊你回家看一看

过了安庆不说塔

一条破旧的木壳船米在里面打滚鱼在里面睡眠

妹妹在长江边上打猪草灯心绒布鞋踩在黄梅调上蓝花花的小棉袄

红头绳扎的大辫子缆住了我眼睛的腰甜甜忸怩的小屁股泊着我秋水的锚

过了安庆不说塔

塔的影子哪里有妹妹的窈窕

原载《星星》诗刊2004年8月上半月刊

最安全.jpg

  ——这是我20年前创作的组诗《和》中的一首,题为《和安庆一起想念故乡的妹妹》。思乡的时候,我时不时独自静静默诵一遍,算是心灵的慰藉或一种乡愁的表达吧。历史名城安庆是我的故乡,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鱼米之乡”的美誉。

  千古悠悠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安庆城东南,临江建有一座寺庙,名曰迎江寺。迎江寺原名“古万佛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建,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刹了。它上接九华,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长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占人文之辉光。寺内有古塔,名曰振风塔,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开始兴建,主持建塔者为时任安庆郡守王宗徐(别号鹅泉),历时两年建成,距今已450余年。振风塔高60.86米,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宝塔,自底向顶按比例缩小呈圆锥形体,每一层则各有称谓,或取佛陀妙语,或引佛家经典,依次为“一方雄镇”“二水遥分”“三极垂光”“四大皆空”“五妙境界”“六朝遗胜”“七级浮屠”,寓意深远,别有风味。振风塔为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的意思,是从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宝塔。佛塔起源于古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在佛教中,七层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意就是说:假如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那么你所获得的功德就比建造一座七层宝塔献给佛祖的功德还要伟大。振风塔是长江流域建筑最大、最高、最美、最巧的七层宝塔,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称。因其依江耸立,如同灯塔,兼具导航引渡的功能,无论你是顺流而下还是溯江而上,从十里开外就可遥望它的雄姿,因此也就有了“过了安庆不说塔”的美誉。每当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当硕大的圆月高挂苍穹,月光照耀下的振风塔塔影竟然能够神奇地横跨长江江面直达对岸,随着滔滔江水起起伏伏若出其中,伴着洪波涌起若明若暗若出其里,层层叠叠,涟漪缤纷,幻化出无数塔影,景象万千,煞是神妙奇绝,名曰“塔影横江”。于是,就有了更加美丽的传说——万里长江两岸的宝塔在中秋团圆之夜齐聚安庆,向振风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觐”,因此振风塔又被冠为“长江塔王”。“长江日浩荡,塔影流不去。”月明之夜,“塔影横江”确实为“安庆八景”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与世界上千千万万座佛教寺庙不同的是,迎江寺大门两侧没有安放石狮这样的避凶纳吉的祥瑞神兽,却别具一格地摆放着两个大铁锚,左右对称而踞,每个铁锚重达3吨。这确实特立独行,令人感到意外且好奇。一座佛家寺庙为啥要放置两个只有轮船上才使用的铁锚呢?这里有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安庆地形如船,迎江寺内的振风塔恰如船之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大江东去。

  作为安庆“桅杆”的振风塔,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为什么改名振风塔呢?此处也有典故。传说在明代以前,安庆地方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功名不就。于是有周易星相家端详安庆地形之后,煞有其事地认为,文风不盛须建塔以振之,方能让瑞气不随长江滚滚东流,故取名“振风”,寓“以振文风”之意。传说虽然是传说,甚至有些荒诞,但安庆自振风塔建成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因此,安庆素有“桐城派故里”“京剧鼻祖徽班成长的摇篮”“黄梅戏之乡”之称。明清两代不仅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王来聘,还培养出了黄信、刘若宰、赵文楷、龙汝言、李振钧、杨朝福等6位殿试状元,还有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和杨月楼、杨小楼父子,书法大家邓石如,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更有新文化运动先驱、“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及其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烈士兄弟,以及“两弹元勋”邓稼先、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美学家朱光潜、现代诗人海子,等等。

  其实,安庆的历史悠久,东周时期为古皖国(今潜山市境内)所在地;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延续至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天柱山,亦称皖山、万山,早在汉武帝时就被封为“南岳”,与黄山、九华山并列为安徽省三大名山。天柱山拥有全国唯一、全球揭露面积最大、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尤其以崩塌堆垒地貌景观而被地质学家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花岗岩地貌,因此地理学家们送给它一个外号叫做“地球的泄密者”。历代达官名宦、文人学士,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无不为天柱山胜景所吸引。他们或远眺,或登临,或结庐而居筑亭而读,或吟诗作文刻石勒名,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文和珍贵的人文景观。白居易诗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王安石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李白诗赞:“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文豪巨匠们在字里行间还纷纷表达想在此地归隐田园、安度晚年之意。天柱山是佛教圣地,三祖寺就在其襟抱之中,二祖寺也距此不过百十里的路程,皆在安庆境内。

  安庆文风昌盛,美不胜收,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孔雀东南飞》就诞生于此。三国时代“周郎赤壁”与“小乔初嫁了”的美丽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在我的家乡,今天依然保留着魏文帝曹丕出生的“太子墩”和“育儿村”。在中国戏剧史上,有“无石不成班”之说,此处的“石”即为安庆怀宁县石牌镇。清朝中叶,因为有长江支流皖河穿城而过,石牌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拥有商家三千、帆船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纷纷在此设馆驻节,戏曲等市井文化随之兴起。弹丸之地的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800余处,不仅有戏园、戏楼,还有花戏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开一代风气的宗师。随着四大徽班进京,皇帝为安庆艺人精美绝伦的行头、装饰惊叹不已,于是“安庆色艺最优”“无石(牌)不成班”之说一时间广为流传。而堪称我国戏曲史“活化石”的金鸡碑也源自安庆,座落于怀宁县洪铺镇金鸡村。金鸡碑在全国仅存两块,除安庆的这块保存完好之外,另一块则藏立于福建省漳浦县。有专家考证,福建的这块金鸡碑也是怀宁艺人传带到闽南的。金鸡碑被誉为“戏神碑”,是研究我国戏曲史的重要文物文献,中国电影“金鸡奖”即取名于此。因此,作为安庆人,我心中有一个不成熟的大胆设想或心愿,盼望安庆能够成为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永久颁奖地,那该有多好啊!而更令我们安庆人骄傲的是,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黄梅戏,不仅是安庆的文化品牌,而且已成为父老乡亲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论你走在安庆的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你总能听到人们或激情飞扬或浅吟低唱,曲不离口的就是黄梅调。还有,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和“六尺巷”的故事,也都在安庆的土地上发生,代代传颂。因此,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安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尚礼崇文,知书明德,润物无声,生生不息。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安徽的简称“皖”不仅源自安庆,而且省名“安”也取自安庆。清朝乾隆年间,将江南行省分为江苏与安徽两省,安徽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又因境内有皖山(即天柱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1860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在这里与太平天国打了一场生死攸关的安庆保卫战,以极其惨烈的方式载入了中国战争史册。此后,曾国藩和李鸿章在这里开始了洋务运动的实践。安庆作为安徽省的省会,也成为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1861年,洋务派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清政府创办最早的近代武器军工作坊,也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兵工厂,制造子弹、火药、枪炮,可谓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随后,安庆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中国第一艘机动船“黄鹄号”。而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也都诞生于安庆。

  是啊!“过了安庆不说塔”,安庆的历史和文化永远是家乡游子引以为傲的精神家园。今日的安庆,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还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十大秀美之城、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又成为安徽省第一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潮涌大江阔,扬帆正当时。谁不说俺家乡好呢?我相信,家乡的明天更美好!


本文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9月24日,作者丁晓平为安庆籍作家,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丁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