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操家龙的八斗

  八斗,本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天下文章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才高八斗、八斗之才即由此典故而来。

  这里所说的八斗,是一种计量和盛放粮食的农用器物,它的特点是坚密结实、盛水不。八斗的斗底为半球形,形状像斗,故名八斗。斗,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约等同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一斗约为十二斤。但八斗的八并非代表数量,实则为笆斗的简写,可能是出于要发不离八的吉利和书写之便吧。

  潜山市邑之东的源潭镇,其辖下叶典村有个名为操家龙的小村庄,庄内徐际根、徐际焰两兄弟,大约自1940年代起,便因精于制作八斗而名噪一时。

  据悉,徐氏兄弟制作八斗的技艺师承于其外祖父家,徐氏兄弟勤学苦练加之悟性高,制作技术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普通的八斗提携负重时,斗口稍有不慎极易开拆。然而徐氏兄弟制作的八斗,斗口紧凑、光滑、牢靠,使用至斗底磨穿了,斗口依然牢固如新。其外祖父及舅父们皆叹服这两兄弟的手艺。徐氏兄弟制作的八斗因极其耐用且价格合理,被周边米店、油坊、粮站及农户们争相抢购,其八斗总是供不应求。

  1950年代,因集体经济生产的需要,原三妙公社组织了大批匠人在斗塘村张家店办厂,集中生产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其中八斗需求量较大,徐氏兄弟积极带动子女及周边子弟们制作八斗,从而也教出了不少徒弟。可能是遵从于传男不传女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古训吧,其八斗的锁口技巧一直未曾传于他人,徒弟中尤以黄先雨、黄先虎等人技艺为精,但锁口技术仍不得要领。

  后人中唯有徐蒋让、徐德元兄弟二人得其真传。据徐德元老艺人讲,扎八斗需要多个大小不同的八斗模,这个模具极为重要,它决定了八斗的大小和形状,另外需要篾刀、弯刀、钉锤各一把,还需要一把很奇特的工具,那是用牛前腿骨特制而成,类似于一把大梭子,艺人们称之为线陀。

  制作八斗的材料有三种,一为八斗条,采购于六安市,也可用柳条代替,另外就是扎斗口的苗竹,最后就是麻线,后期改用尼龙线。这些看似简单的材料和工具,一经能工巧匠之手,很快就化作称手耐用的生产工具。

  改革开放后,八斗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再后来渐渐处于停顿状态了。徐德元老人说他的兄长前几年已经过世了,他已许多年没有扎八斗了。

  如今的八斗已失去了当初的实用功能,但因制作八斗的材料和技术均沿袭传统的方式,从原料到最终成品完全以人力加工而成,因而其手工艺术的价值及所隐含的文化价值仍值得后人保护和珍藏。

  另外,八斗作为一种民间器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因八斗的吉祥寓意,故其在民俗中一直享受着世人的抬爱,它是一种传递亲情的道具。我国许多地方,新媳妇送满月茶时,娘家人都要带上八斗去看闺女,八斗里装有染成红色的鸡蛋、花生、冬米、蚕豆、瓜子、枣子等不同寓意的物品。因此,八斗是记录民俗生活的一本书,更是一份厚重的物质文化遗产。


(王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