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杨家老屋——清白流风匾额。全媒体记者 黄有安 摄
正因为此次被怼,他也与杨震一起,成为这个千古称颂的故事中“男二号”。所以说啊,交朋友很重要,交到一位伟大的朋友,很可能和他一起载入史册呢……
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是这样的:当时,杨震由荆州刺史改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王密是荆州人,正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举荐他为茂才,才让他踏入仕途。昔日恩师来了,王密拜谒一下也是应该的。考虑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手里空空的他也不好意思。于是,他便在那个寂静的深夜里,带着十斤金小心翼翼地敲开了杨震的门。
面对这金灿灿的玩意,杨震难以掩饰心中的失望,直言:“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这话说得很明白了,就是“小王啊,你不知道你老师我的为人吗?”
王密大约是没有想到对方会如此质问他,只能委婉地解释:“暮夜无知者。”意思就是“老师,这也没别人,又黑灯瞎火的,你拿了这金也不会影响你清官‘人设’的。”
一听这话,杨震有些生气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可见,杨震根本不在乎所谓“人设”,他就是要真正做个清白的人而已。最终,这股浩然正气让王密只得作罢,羞愧地离开。
这便是著名的“杨震暮夜却金”典故。后人因此而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或“杨四知”,各地有关杨震的风物,也多以“四知”命名。
可以想见,以杨震的作风,即便他官至“三公”级别的太尉,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会太好。所以,他这位“三公”,家里的孩子们,还要走路出行,还常常吃不上肉……您不要感到奇怪。对此,就有人就好心劝杨震:“咱清廉归清廉,就不给孩子们留点产业么?”他的回答又是名言:“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那么,杨震的这份遗产,给他的后代带来了什么呢?那便是“清白流风”。杨震的子孙们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风影响,博学、清廉、有正气,基本上是人人都有的“标配”。
杨震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特别是他的三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时人赞其为“淳白”。虽然杨秉也曾官至太尉,但像他这样正直的人,做官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上演升降机式的大起大落。从旧职务到新职务之间,往往有个空档期,所以,杨秉在计算俸禄时总是“锱铢必较”,扳着指头按任职天数细算。他这么做,不是怕朝廷亏了他,而是怕自己占了朝廷便宜!在没有俸禄的时候,他家的经济条件就非常差了,甚至举家“并日而食”,也就是两三天才能吃上一顿饭。
杨秉之子杨赐,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他同样以忠正而闻名,同样精通儒学,也同他爹、他爷爷一样,喜欢隐居教学,并多次拒绝出仕。其从政前,“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从政后“切谏忤旨”,显然是将祖父的“清白吏”名言,视为自己的人生方向了。
杨赐之子杨彪,亦官至太尉。爱好东汉末年那段历史的朋友,对于这位太尉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吧。别的不说,单说董卓之乱中,他就是满朝公卿中少数几个敢站出来跟那个胖子争一争的人——公元189年,董卓想迁都关中,百官无敢反对者,唯有司徒杨彪挺身而出,舌战董胖子。
一般来讲,好家风传四代已经很不容易了,而杨震的好家风,居然在他去世后的近1900年来,一直被传承着——其“清白吏子孙”的家规,对整个杨氏家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名将杨业、北宋哲学家杨时、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明朝重臣杨士奇……这些曾创下辉煌事业的人物,无一例外都对自己有着极高的道德要求。
而本文物,也来源于此。或者说,正是杨震的那句名言,才有了本文物。本文物是怀宁县凉亭乡双岭村的一座建筑,建筑中有一块石质匾额最为引人注目。匾额上书四个大字:“清白流风”。仔细看,匾额左侧还有落款,这个厉害了:“龙眠张英题”。
那么,桐城“老宰相”为何要为这户杨姓人家亲笔题写匾额呢?来看看当地人怎么讲吧。
专家说文物
“据当地杨姓群众介绍,这一建筑是清康熙年间一位杨姓武官所建。这位武官系东汉名士杨震的后人,多次出生入死为康熙皇帝保驾护航,因此深得皇上和同僚的欣赏。大概是这个原因,张英才会为他题写匾额。”12月23日,怀宁县凉亭乡双岭村党支部书记齐文祥向记者介绍,由于当地杨姓居民最多,杨氏族人曾在2004年对遗址门楼檐面瓦进行了修葺。“他们当时重修中门楼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门楣匾额上张英所题的‘清白流风’这四个大字。”
据介绍,近年来,依托村里的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凉亭乡也投资进一步修缮了这一古建筑,并对建筑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如今,这一古建筑不仅已经成为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为可供当地群众汲取传统美德、家风家训营养的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