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青天无处不同霞

  

  大型黄梅戏《方以智》剧照

  作为中国十七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相比,方以智成名更早,可谓耸立在时代的潮头浪尖。其出身翰林,性通脱,风流自喜,青年时就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辟疆并称“复社四公子”,名噪金陵。怀血书救父湖广巡抚方孔炤,呼号朝门外,崇祯帝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之叹。流离岭南,南明永历朝十召入阁,官拜内阁大学士,坚辞不就。

  在阳明学推动下,晚明学术思想极度活跃,士农工商,社会各个阶层,盛行讲学。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方以智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的学术胸襟,“借泰西为郯子”,广泛吸收西学,著述繁富,以“通几”“质测”为中心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成为当时“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对自然科学充满热情,主张哲学应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带有鲜明的近代气质和启蒙特质。韦政通《中国思想史》论及方以智认为:“方以智是十七世纪的人,三百年后我们经历了无数痛苦和失败的教训,所能知道的比较健全的态度,仍旧是以智在三百年前就已表现过的。在那样早的时代,他对西学能不采取国粹主义的反应,表示他在科学认知的训练中,已培养出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也反映出他具有一个极富弹性而倾向于开放的心灵。”

  入清后,方以智虽诸多著述遭禁毁,但其《通雅》《物理小识》二书仍盛行于世,对实学的兴起影响甚大,“然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四库提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认为:“顾、阎是否受密之影响,尚难证明。要之密之学风,确与明季之空疏武断相反,而为清代考证学开其先河,则无可疑。”肯定方以智开乾嘉学派先河的学术地位。晚清咸同年间,湘军攻克安庆,两江总督曾国藩在任家坡大营设书局,刻《船山遗书》,敬敷书院山长杨朴庵(金陵刻经处杨仁山之父)也开始搜集方以智遗著,其对《药地炮庄》评价甚高,谓“说《庄》第一书”。自晚清至当代《方以智全书》出版,百余年,方以智著作不断被发现,学术面貌越来越清晰,成为学界一个不断升温的热点。

  “当代方以智研究,台湾学人谢明阳、廖肇亨传承日本学者荒木见悟的学脉,于其禅学、诗学、庄学多有发挥。大陆学人则继承了侯外庐对方以智质测、通几之学阐释,关注其启蒙特质、科学哲学精神和百科全书派的胸襟。沿着这个理路,朱伯崑与蒋国保研究方氏象数易学,蔚为大观。该书与彭迎喜《方以智与<周易时论合编>考》则是第三代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该书深得密之学精髓,值得推荐。”这是我为刘伟博士著作《天下归仁:方以智易学思想研究》写的

  推荐语,概述了方以智研究的当代面貌。尤其是谢明阳、廖肇亨、杨儒宾、徐圣心等一批台湾中青年学者的涌现,方以智研究显得更为瑰丽多姿。皖江地区的方以智研究,从雾灵山到白鹿山,从海门大社到阮自华——白瑜——方以智诗学脉络,从南中王门到密之学,作为明清皖江文化内核的方以智研究,这些年与各地学者密切交流,正在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学术体系。

  方以智童年时代就跟随父亲方孔炤游宦四川嘉定州(治今乐山)、福建福宁州(治今霞浦)等地,方孔炤公务之暇爱好光仪,方以智受其影响。福宁任上,方孔炤见贤思齐,问学熊明遇、郑三俊,方以智也得长见识。青年时代,方以智往来南、北二都,所交皆一时才俊,激荡东林、复社士风。晚年方以智禅游江右,接续阳明讲会传统,与施闰章重启青原大会,“士大夫之行过吉州者,鲜不问道青原。”(施闰章《无可大师六十序》)其波澜壮阔的一生,足迹遍布华夏各地,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方以智研究呈现多重面貌的重要原因。各地文化学者,从方以智在其家乡的遗迹出发,搜索文献,缘迹求神,共同走向方以智博大的精神世界,“山河影里虽殊相,太极圈中是一

  家。泉水各溪都有月,青天无处不同霞。”(明·庄昶)

  时值冬至,一阳生。春夏秋冬,元亨利贞,兴观群怨,这是事物的一个周期。冬而春,贞下起元,怨怒致中和,这是复兴与再生。“冬炼三时传旧火,天留一磬击新声”,命脉未绝,阴极阳生,死灰亦可复燃,这是方以智乐观主义精神。“大雪后,冬至前,阴极阳生,好个时节!”(方以智《冬灰录》)冬至对应复卦,“天地之心”是复卦极阴之下那根初生的阳爻,也是震卦下面那根雷霆万钧的阳爻,方以智师觉浪道盛曰:“大易以地雷复为见天地之心,怒莫若雷。至于雷电敕法,帝出乎震,震惊百里,摩荡八八六十四卦,皆从震发怒机,此大易又为一部怨怒之府。”方以智曰:“天地是最毒之东西,则天地之孤最毒。不毒不孤,不孤不毒。天地托孤于冬,霜雪以忍之,剥落以空之,然后风雷以劈之,其果乃硕,其仁乃复。”在这里,“天地之心”是肃杀的,动态的,阳刚的,震怒的,凋零的,苦毒的,经过最孤最毒之天地,“其仁乃复”,大地充塞了创世的欢乐与喜悦,恰如母亲的痛苦和血污孕育了新的生命,非剥不复,这才是重生的完整内涵,也是方以智庞大学术体系下燃烧的熊熊烈火。


(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