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修复的砂岗施家老屋 通讯员 吴春富 摄
桐、庐、枞三县市交界处桐城一侧,有一座被称为“江北小九华”的山,名叫藻青山。藻青山脚下,有一个百年历史的集市,名叫砂岗集。清末的砂岗集,有一个家人姓施,家主名叫施志宽。施志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主业是帮工务农。家里孩子多,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他也会兼着做豆腐卖。
施志宽自己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的儿子施从滨、施从云,他的孙子施中诚,在相应的历史中,都属于有名有姓的人物。当然,最出名的,还要属他的孙女施剑翘。
考虑到有朋友不了解相关历史,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几位人物。
施从云,毫无疑问,属于正面人物。因为他是一位革命烈士。他的故事,应该由另外一个文物来讲述,做特别的介绍,在这里,我们知道他是一位同徐锡麟、吴樾一样为了革命理想牺牲的先驱者。
施中诚,经历就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抗日名将。
施中诚复杂就复杂在早期曾在奉系军阀张宗昌麾下效力。这么说吧,军阀嘛,本身名声好的就不多。在如此名声差的群体中,张宗昌也算得上名声极差。虽说“大炮开兮轰他娘”之类的歪诗是后世人安在他头上的,但“三不知”(“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将军却是真的。除了“三不知”将军,张大帅还有“狗肉将军”“混世魔王”“长腿将军”“五毒大将军”“张三多”等诸多“荣誉称号”。
施中诚在这种人手下得到重用,他说他不一样,跟上司的作风完全不同,别人会信吗?好在,在抗日战争中,他获得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在抗日战争施中诚可以说是从头打到尾:淞沪会战守顾家镇、武汉会战守田家镇,再到衡阳保卫战、湘西战役,都有他的身影。
淞沪会战中,他率第169旅与日军激战3月。其中1个多月时间因为连降大雨,下半身都是泡在泥水中。因为恶劣的战场环境,战后他失去了生育能力。武汉会战中,他率第57师死守田家镇,七千人进去,只有七百人回来。战后,他被报纸报道为“铁军施指挥官”。他也参加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此时,他已经是74军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施中诚因为厌恶内战,也因为家里人劝说——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就假借身体不适之名回到桐城老家休养,买买房子,办办学校,提前享受退休生活。在他离开后,74军整编改制,成为整编74师。整编74师?嗯,你没有记错,就是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消灭的那支部队。
不过,国民党当局没有让他退休的打算。1949年6月,他被国民党征召后,到台湾。从此,直到1974年因病逝世,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革命先驱施从云,抗日名将施中诚,从军路上的引路人都是施从滨。
施从滨15岁从军,在清朝就做到了“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不过,不幸的是,他也是张宗昌的部下,而且没有活到张宗昌完蛋的时候。1925年爆发了浙奉战争,施从滨被张宗昌任命为前敌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他在与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作战时失败被俘。1926年,孙传芳下令将施从滨斩首并暴尸三日。没有审判,没有审判,没有审判!
这,就不符合当时的国情了。有人说了,军阀混战嘛,乱得很,杀一个敌方将领还有问题了?问题大了。怎么混战,也是20世纪了,大家都认识到,杀俘虏起码在道义上是会被谴责的。孙传芳不审判就杀人,还斩首暴尸,是一种很遭人鄙视的“复古”。
好,你“复古”,人家受害者家属也可以“复古”——在很久很久以前,“血亲复仇”是被法律允许的行为。在获悉父亲的惨死之后,施从滨的女儿施剑翘,决心复仇。彼时,打官司告状是没有用的,只能刺杀——拿枪“砰砰砰”打在仇人身上那种刺杀。
可是,施从滨被害时,施剑翘只有十九岁,又是典型的大家闺秀,还裹小脚,写诗还行,拿枪真不行。于是,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请堂哥施中诚替父报仇。施中诚一开始也表达了支持这个想法,可是一直没有实施。至于他是怎么考虑的,旁人也不好揣测,反正就是没有实施。眼瞅着堂哥三年都没有动作,施剑翘写了一封信把施中诚骂了一顿,并很长时间没有跟施中诚再联系。后来,她又将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同样落空,她也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丈夫。
“翘首望明月,拔剑问青天。”施剑翘原名叫施谷兰,她改了这个名字的时候,大约已经下定决心自己动手报仇了。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1935年11月13日,孙传芳去天津居士林进香,正当他跪地拜佛时,施剑翘从大衣里抽出手枪,连发三枪当场击毙时年51岁的孙传芳。
刺杀成功后,施剑翘主动向警方自首。这起大案震惊全国,施剑翘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判决前后,新闻、教育、法律等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上书求情,国民党元老冯玉祥、李烈钧、于右任等也出面救援,1936年10月14日,施剑翘获得国民政府特赦。
经社会各界和国民党元老冯玉祥、李烈钧、于右任等出面救援,1936年,施在度过了11个月的囚牢生活后,获特赦出狱。
从此,一代巾帼侠女,名扬神州。
此时,施剑翘的信念根基也变化了:从报父仇跃升至救中国。
施剑翘出狱后移居南京、长沙,曾在湖南、四川从事抗日救援工作。
1937年9月担任湖南抗敌后援总会慰劳组主任,募集了大量布鞋、棉背心、医疗用品等物资,亲自送到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
1940年,在施剑翘的倡导下,合川各界筹献“合川号”飞机征募委员会成立,发起“一元献机运动”。施剑翘担任了献机募委会指导长,她带头捐出了珍藏多年的金银首饰,并动员母亲和弟弟各捐献了一份。到1941年3月底,合川民众73万人三个多月时间就捐出法币45万多元,认购了三架战斗机。
1945年,施剑翘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在苏州创办从云小学,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显然,这个学校的名称是为了纪念烈士施从云的。
抗战胜利后,施剑翘又积极劝说包括施中诚在内的在国民党军中任职的家族兄弟不要与人民为敌。最终,施中诚和两位兄弟均想方设法避免参加内战。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刘善本驾机起义飞到延安。刘善本家在上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陷入了困境,周恩来曾多次派人送钱,都因刘家被严密监控未能成功。受周恩来委托,施剑翘利用合法身份,冒着生命危险,最终机智果敢地完成了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施剑翘先后担任苏州市人民代表和市妇联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1979年8月27日,施剑翘病逝于北京,终年73岁。
保护人说文物
施家老屋位于桐城市孔城镇砂岗村。
“老屋建于清末,为二进回字形房屋,青砖小黑瓦。前排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各有一间大屋,后排五间小屋,左右为厢房,一律穿枋结构;中间为天井,四周有回廊。面积约250平方米。”3月21日,砂岗村党总支副书记蔡叶华,也是施家的亲戚。“我的曾祖母,就是施从滨的妹妹,也就是施剑翘的姑姑。”
据介绍,百年来,施家老屋经历多次修缮,房屋结构变化不大。2020年夏季持续雨水导致老屋大部倒塌。
2023年,砂岗村开展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把项目开展与历史文化以及乡愁联结。“一是最大限度地守住历史文化遗产,二是让历史文化遗产鲜活起来。目前,我们已经投入资金对施家老屋进行部分复修,建设了一座参观休憩以及乡村旅游观赏的‘将军亭’,此外组织专人挖掘、组稿施家老屋故事,弘扬爱国爱乡精神。”蔡叶华说。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吴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