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新闻->正文

非遗+旅游 “玩”出新花样

  今年3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安庆市“拾遗潜山”非遗之旅榜上有名,在旅游行程中,有专人讲解非遗故事、对话非遗传承大师、体验非遗亲子课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非遗+旅游”,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安庆市加快推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旅游产业风生水起的同时,生长在安庆这片土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4.jpg

  在潜山市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领略陶艺文化魅力。 通讯员 程辛林 摄

  亮出安庆闪亮“名片”

  4月18日晚上8时30分,位于安庆市人民路的黄梅戏会馆,好戏准时开场,《闹花灯》《戏牡丹》等经典折子戏轮番上场,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戏曲大餐。

  今年以来,再芬黄梅公馆、黄梅戏会馆逐步恢复日常线下演出,加强把线上客流引向线下,增强黄梅戏沉浸式体验,打造安庆“城市会客厅”。

  “我们现在基本每天安排一场演出,从春节到现在已经演出了七八十场,节假日观众尤其多。”黄梅戏会馆负责人李兵说,“近三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演出很少。从去年5月起,我们开始了网络直播演出,至今有200多场了,目前已经收获粉丝10万。”

  黄梅戏,是安庆市一张闪亮的“名片”,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安庆市共有国家级非遗8项,省级39项、市级54项、县级260项,形成了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其中,黄梅戏无疑是安庆市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中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安庆市加快推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市文化和旅游局总工程师王勇介绍,就黄梅戏来看,安庆市持续打造“黄金周·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节庆品牌,持续打造高品质黄梅戏演艺产品,持续打造戏曲特质的旅游街区、景区,持续打造全国性黄梅戏嘉年华,有力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目前,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已成功举办9届,先后推出200多部黄梅戏大戏。通过“三年一大节、每年一小周”持续举办黄梅戏节庆活动,安庆市成功打造出了“黄金周·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旅融合品牌,“安庆有戏”的整体形象更加鲜明。

  此外,安庆市已连续举办6届“八方贺黄梅”戏迷联谊活动,吸引了全国黄梅戏票友云集安庆交流展示、旅游观光。

  胡红艳是湖北省仙桃市一名高中教师,在2018年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期间,她首次来到安庆参加“八方贺黄梅”戏迷联谊活动,自此坚持每年参加。从小时候听黄梅戏的磁带开始,胡红艳就爱上了黄梅戏,直到现在。

  “‘八方贺黄梅’戏迷联谊活动,我每次都会来安庆待两三天。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们聚在一起,看戏、学习、切磋、交流,我们都拿出自己擅长的节目,尽情发挥,还有专场晚会。”胡红艳说,“是黄梅戏让我们相聚安庆,期间,我们还游览了安庆的一些景区,收获很多。”

  当前,安庆市“跟着名家唱黄梅戏”模仿秀、青少年戏曲小梅花竞演、第七届“八方贺黄梅”戏迷联谊活动正在积极筹备,全国性黄梅戏嘉年华活动氛围正在形成,“以戏为媒、欢聚宜城”已经成为我市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递文旅融合之美

  4月14日,位于潜山市痘姆乡仙驾村的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烧制陶器的龙窑正在加固修缮,新的展馆正在进行布展,来此参观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实际上,从2012年潜山市天柱陶瓷有限公司接手该基地后,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这个基地已有两三百年历史,但本地陶器烧制技艺已传承了6000年,这里有国家级非遗痘姆陶器烧制技艺,还有市级非遗痘姆龙窑柴烧技艺。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集生产、研习、体验等为一体的非遗传习基地,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潜山市天柱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柏全介绍,过去他们的陶器产品主要用于腌菜、祭祀、烤火、种花之类的,从2016年开始,他们加大陶器产品开发力度,添置新设备,走出去考察,并把专家请进来,累计投入上千万元。通过不断尝试,该基地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从当年四五十种增加到现在上千种,包括茶器、酒器、餐具、摆件等,年均销售产品上万件。

  “产品更加精细化、多样化、个性化,使得它们更容易走出去,做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程柏全说,“我认为,非遗和旅游是相互促进的,非遗离不开旅游的加持,旅游离不开非遗的增色!”

  在潜山市王河镇河镇村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40余名工人在各自车间忙碌着,省级非遗王河舒席从竹子到篾丝的14道工序都在这里完成,然后由当地村民领料回家编织成各种产品,带动了当地700余户村民增收。

  “王河舒席在我们这里有着悠久历史,过去,家家户户除了种庄稼就是做席子,但产品种类一直没有创新。”合作社负责人唐万青说,“从几年前开始,我们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操作方法,先后开发出了坐垫、拖鞋、篾扇、鞋垫、工艺包等非遗新产品,现在文创产品已有十几种,舒席产品本身也进行了细分。另外,针对民宿的需求,我们还开发出了竹编镂空装饰产品。”

  在潜山市城区,合作社还建成了一个220平方米的舒席展示馆,展陈产品200余件,形成了游、赏、玩、学、购等一体化活态展示,免费对外开放。

  在国家级非遗望江挑花的发源地——望江县鸦滩镇,为更好传承与发展望江挑花,当地成立了望马楼专业挑花合作社,实现产销一条龙。同时,整合资金50余万元建成了挑花体验馆,用于挑花作品的收集、展示、研发、创作以及传承人培养等。目前,由合作社开发的挑花花样已由原来的500余种发展到1000余种,兼具现代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

  鸦滩镇积极推陈出新,开发“挑花+旅游”模式,用好望江挑花发源地这一标签,以挑花体验馆作为“天工开物文化体验区”重点,逐渐形成了挑花研学基地、非遗文创、挑花直播间“三足鼎立”格局。

  近年来,安庆市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非遗传承人激活遗产、创新产品,打造非遗旅游商品产业链。目前,安庆市已成功举办两届文化创意产品展,通过文旅融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了旅游商品内涵。

  让传统文化可见可感可亲

  近年来,安庆市依托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出了一批非遗特色景点景区,为旅游产业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

  位于安庆古城的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将非遗技艺展示、黄梅戏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街区,汇聚文化、文创、艺术、老字号、餐饮、零售、工作室等业态,形成了独具特色及市场竞争力的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运营企业安庆市滨江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芬介绍,目前,街区已有安庆本地的胡玉美蚕豆辣酱制作技艺、麦陇香传统糕点制作技艺、顶雪贡糕制作技艺、虎头鞋制作技艺等以及来自外地的制香技艺等多家非遗项目实体商铺。安庆本地非遗代表性项目众多,公司结合这些资源,每月至少举办一场大型主题活动及若干小型暖场活动,并不定期和社会主体合作举办一些演艺活动。活动中,一些专门技艺老师在街区现场演示,并和游客互动,邀请游客一起体验非遗魅力。

  2022年11月,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了一场非遗文化节活动,活动现场共展出黄梅戏、痘姆陶器烧制技艺、望江挑花等多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胡玉美、顶雪贡糕、花梆舞、掐丝珐琅、方氏微刻、童氏彩灯、烙画等10余项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展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近距离体验非遗魅力,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目前,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逢大型主题活动客流量超过5万人次。

  安庆市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境内的桐城、潜山、太湖、岳西被纳入示范区的核心区。全市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6家,其中5A级1家,4A级22家。在这些国家A级旅游景区中,就有不少融入了非遗项目。

  融入国家级非遗孔雀东南飞传说建成的孔雀东南飞4A级景区,融入省级非遗六尺巷传说建成的桐城文庙-六尺巷3A级景区,融入省级非遗小孤山传说建成的小孤山3A级景区,融入市级非遗雷池典故建成的雷池湿地度假小镇3A级景区,融入市级非遗司空山传说建成的司空山3A级景区……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个清代康熙年间发生在桐城境内的六尺巷的故事,因其包含谦和、礼让精神,流传至今。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城区西南隅,现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进一步增强六尺巷景区的吸引力,2019年,桐城市在六尺巷现址上正式启动六尺巷片区恢复与修缮项目,通过原形制重建,重现六尺巷故事场景,更好地传承发扬六尺巷文化。项目由张府、吴府、相府遗存、六尺巷和勺园等组成,总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4月中旬完成扫尾工作后,将进行布展和运营工作,预计今年10月对外开放。


(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 通讯员 吴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