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视听当道 何以为道?

  3月底,《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数据显示,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超过即时通讯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这表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社交让位、视听当道”的时代。

  多样化的视听类型,多元化的视听内容,多媒体的视听呈现,让视听全面占据了我们的大中小屏,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轮的视听当道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运营首先强调的是培养用户使用习惯。视听用户的习惯不仅已经培养出来,而且已成为首选习惯。基于首选的首因效应随之而来,用户更愿意接受视听推荐的内容,接受视听发布的广告,在视听端娱乐,在视频中互动。也就是报告中所言,“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网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首要渠道”。有了用户习惯,也就有了相应的产品或应用市场规模,有了“泛网络视听领域市场规模超7000亿元,短视频领域市场规模为2928.3亿,是产业增量的主要来源;网络直播领域市场规模为1249.6亿,是拉动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的重要力量。”

  有了视听使用习惯,下一步或许就是视听思维。互联网思维曾列举出各种思维,包括产品思维、平台思维、用户思维等,但并未预见到“视听思维”(指当下的“一切内容视频化、视听化”)。视频社交成为一种新型社交形态,“视听+”成为内容、业务拓展的一种模式等。某一媒体机构老总喊出的“再不视频化,又要‘传统’了!”就是这种视听思维的真实写照。

  在视听思维之下,我们会不会形成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网络视听文化?从现实情况看,网络视听文化已初露端倪,其一是互联网上短视频内容类型丰富多样,几乎覆盖社会、生活和文化全领域;其二是社会记录、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科普等内容位居短视频用户偏好的前列;其三是用户已将短视频作为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我们生活在视听化的场景之下,我们接受着视听化的语境和文化产品,文化的底层逻辑变成了视听语言、视听资源、视听想象和基于互联网视听的文化生活、文化交往、文化偏向等等。特别是当“高学历、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中青年群体更多使用综合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频这类网络视听应用”时,网络视听文化已然不期而至。

  面对已经形成或正在到来的视听习惯、视听思维和视听文化,我们除了认知、知晓、接受之外,是不是还要有一分警觉、一分清醒?比如视听化的内容是不是以娱乐化、热梗为基因?视听内容娱乐化会不会消解严肃内容、传统文化?联播式的视频带来的沉浸式观看是否存在精神麻醉?短视频简单直白的碎片化内容是否会解构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积淀?一味、过分追求视觉刺激、视听效果是否会轻忽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伴随着视听化成长起来的Z世代会不会对文本类、文字类内容集体遗忘?

  网络空间一类应用或产品的崛起意味着这类应用会承载更多的社会公共属性,产品生产者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视听当道,终究是视听内容当道。因此,要想视听长期当道,创作高质量的视听产品,以内容为引领,以价值为内核,以技术为驱动,以流量为助力,发挥出视听产品的公共价值和文化力量,或许才是王道。


(詹新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