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乡:荒山变新绿 香榧促增收
“这一大片山地,除了生态红线内的毛竹林,其他都是香榧林。”登上宿松县陈汉乡广福村一处山头,香榧种植户何宝洲算起了收益账:“以前,漫山遍野的毛竹砍了生、生了砍,价格很低,没多少经济效益;换种香榧后,明年预计产出干果4000斤,收入30多万元。”
同样是绿水青山,收益反差为何巨大?“芭茅山、毛竹林2万多亩,大多被撂荒在那里。”陈汉乡乡长吴留国说道,因山高路远,终端销售价格低、劳动力成本高,这些林地大多无人问津,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不能守着好风景、好资源,却过着穷日子。经过近半年摸排、调研,陈汉乡决定用5年时间,探索将2万亩低效林逐步改造为高效“经济林”,将目光锁定在了香榧种植上。
“香榧储存运输方便、市场价值高,陈汉乡位于大别山南麓,正好处在最适宜种植香榧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带上。”在县里进行低效林改造前,种植大户何宝洲已尝到香榧致富的“甜头”。
天刚亮,安徽龙成农林发展集团负责人吴伍兵来到位于陈汉乡广福村的香榧产业基地察看树苗长势。“这些都是大龄香榧苗,过几年就能采摘产生收益了。”吴伍兵介绍道,广福村香榧产业基地占地8000余亩,丰产期产值1180万元,帮农民增收200多万元。
通过香榧助农增收,需要长效机制。陈汉乡确定了“土地流转、资源入股、平台开发、规模经营、金融扶持、强村富民”的闭环运行机制,把闲置资源转化为优质资产,让农民成股民,资金成股金,实现“存进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在低效林改造中,陈汉乡没有局限在单纯香榧种植上,而是主动谋划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高标准香榧基地,在种植传统香榧苗木基础上,引进小圆榧和米榧等优良品种,做大香榧“一产”;投资220余万元打造的香榧文化体验馆,开展深加工研究,延伸香榧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积极推进“二产”;举办“相约陈汉·榧同凡响”陈汉乡首届香榧文化旅游艺术节,进一步挖掘香榧文化、讲好“香榧故事”。结合全域旅游规划,在规模种植香榧的村,大力开发以香榧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融合发展“三产”。
“香榧产业绿色、生态、富民,是我们推动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亮点,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一定要做大做强这个产业。”陈汉乡党委书记贺潮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