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业如何激起“富民浪花”
“在激流滑道中,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爽到解压”“在浪尖上旋转、飞驰,与浪花搏击”……炎炎夏日来临,在我市一些景区的宣传网页上,漂流项目的广告语激情四射、充满活力,十分吸引眼球。漂流行业曾被业内人士称为“流动的印钞机”,岳西天仙河漂流被誉为“华东第一漂”和“安徽第一漂”,曾经一票难求,红极一时。眼下正值漂流的季节,我市的漂流行业发展现状如何?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走访。
6月9日,游客在天柱山九曲河体验漂流,当天来此漂流的游客有200多人。 全媒体记者 黄有安 摄
乡村漂流
助力强村富民
“快抓紧绳子,前面有一处急水流,小心翻船!”岸边的安全员扯着嗓子喊道,只见浪头迎面而来,皮划艇在水中颠簸起来,瞬间艇仓里打进了很多水,待到水流平缓区,游客们齐心协力把水舀出去,皮划艇继续顺流而下。这是6月9日,天柱山九曲河漂流的一个镜头,当天来此漂流的游客有200多人。
天柱山九曲河漂流项目负责人李春华告诉记者,九曲河两岸峰体险峭、林木幽深,河道大多呈S形,河水时而静若处子,时而动若脱兔,皮划艇在河道上起伏跌宕,平缓时如平湖泛舟,急流中又如野马脱缰;直道上一马平川,弯道前险象环生。皮划艇沿河而下,充满着惊险和刺激,富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李春华说,他从2008年投资运营九曲河漂流项目,连年获利,仅2022年就交付项目所在地的茶庄村40万元分红款(茶庄村村集体入股九曲河漂流项目),并解决了9人就业,平均每人年增加收入1.5万元。
6月9日,潜山市白马潭漂流景区游人如织,当天前来体验漂流的游客有300多人。“我们景区共计流转土地2000亩,村集体每年收取土地租赁费4万元。”该漂流项目负责人何小言告诉记者,马潭村30余名村民通过务工形式在景区工作,平均每人年增加收入4万余元。另外,漂流项目还带动了白马潭周边旅游产业及民宿的发展,游客住宿、餐饮消费也间接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周边50余家农户平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6月10日,位于岳西县白帽镇的皖鄂大峡谷漂流景区内人头攒动,当天来此体验漂流的游客达1000余人。白帽镇江河村54岁的村民查传容告诉记者,游客体验漂流的这条星马河,以前污泥沉积、生活垃圾多,沟堤破损严重。后来,江河村实施皖鄂大峡谷漂流项目,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游客纷至沓来。
“大峡谷漂流全长3.5公里,起点到终点落差128米,河道蜿蜒,沿途风光秀丽,田园优美,集‘险、奇、秀、闲’于一体。游客乘坐橡皮筏顺流而下,可体验‘小小皮筏水中游,两岸美景乐悠悠’的乡村美景。”该漂流项目负责人黄灿告诉记者,目前有100多名当地村民在景区务工,年增收300多万元。
为了丰富景区休闲旅游项目,江河村鼓励村民在景区边的黄泥组流转土地,栽种了葡萄、柑橘、桃子、樱桃、火龙果等水果,建起了采摘园,并兴建了100余亩标准化鱼塘,可供游客休闲垂钓。“预计今年可带动群众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加10%以上。”江河村党支部副书记黄生嘉说,该村以皖鄂大峡谷漂流景区为中心,打造采摘、农家乐、民宿于一体的城郊型旅游区,形成新的旅游经济板块。
6月10日,在位于天仙河下游的岳西县袁家渡漂流景区,100多名游客在此体验漂流。该景区由岳西县毛畈村村集体公司岳西县骏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营。“2019年漂流有3.5万人次,随后因受疫情影响游客很少,今年旅游快速复苏,游客有望突破5万人次,可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上,带动群众增收200万元以上。”袁家渡漂流项目负责人姚有志说道。
记者从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近年来,潜山市、岳西县凭借优质生态资源挖掘“清凉经济”,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漂流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游客纷纷前来体验漂流、休闲避暑、乐享清凉。据统计,我市现有漂流项目11处,其中潜山市3处、岳西县8处,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年营业收入3000余万元。
“缺水”停漂
“靠天收”难以发展壮大
6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菖蒲镇,百度词条显示,曾被誉为“华东第一漂”和“安徽第一漂”的天仙河漂流项目就位于此处,然而记者并未看到往日热闹的漂流景象,当地村民说,天仙河漂流项目已于两年前停漂。
当天,记者找到天仙河漂流项目创建者张世忠。聊起天仙河漂流项目因何“关门”,现年72岁的张世忠不禁一声长叹。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看到家乡的秀美景色突发奇想,率先提出了‘天仙河旅游开发’这个大胆设想,后来在我的努力下,天仙河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天仙河漂流项目于1994年正式运营,成为岳西县第一家漂流企业。”张世忠说,每年夏季,慕名前来天仙河漂流的游客众多,生意火爆。
上世纪90年代末,前往天仙河漂流的山路弯曲且窄,大多是砂石路和泥巴路,即使是这样的交通状况,天仙河漂流人气不减,高峰时,日接待游客量达2000人次、营业收入达8万余元。沿岸村民将自家农副产品搬到景区销售,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傍晚,这里还有篝火晚会,‘七仙女’在景区表演黄梅戏等节目,当时漂流企业和当地群众赚个盆满钵满。”张世忠说,后来,随着天仙河漂流项目“易主”,没有依托漂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加上周边漂流项目渐渐增多,天仙河漂流逐渐失去往日风采,直至停业。
“5月28日,我们这里就开始营业,周末一天有几百名游客来此漂流。”6月9日,聊起漂流企业运营状况,天柱山九曲河漂流项目负责人李春华却心生惆怅。“我们企业的漂流业绩,2019年开始下滑,从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下降至去年的2万人次,今年的漂流业绩也不容乐观。”
“近年来,漂流进入旺季时,水源不足的现象时有出现,无水可漂,势必影响到漂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李春华说,虽然他已在上游投资自建了一座水库,因容量不足30万立方米,急需扩容,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没有更多资金投入,“缺水”难题亟待彻底解决。
景区“缺水”,漂流停运。去年8月,位于岳西县的安徽青云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出公告,因天气持续干旱,景区漂流用水格外紧张,自8月15日起漂流项目暂停接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全市11处漂流项目,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
张世忠认为:“漂流这一类亲水旅游产品在市场爆发增长的红利期,依靠自然环境天赋异禀可以占据竞争优势。但是,目前市内漂流项目遍地开花,仅仅‘靠天收’是行不通的。”
亟需打破“瓶颈”
让漂流漂得更远
采访中,安徽皖鄂大峡谷漂流项目负责人黄灿告诉记者,漂流旺季来临,景区接待游客量渐增,但由于停车场土地性质变更未彻底完成,导致游客停车难,这已直接影响到景区运营。
另外,水质也影响到漂流行业的发展。“青云峡漂流的河道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时常浑浊,影响漂流运营。”王学宏是岳西县青云峡漂流项目负责人,他希望当地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沟通,寻找解决办法,以保证青云峡漂流项目正常运营。在岳西县天峡风景区漂流点,每年汛期上游大量泥沙堆积到两座水库内,也对漂流运营造成一定影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岳西大歇湾峡谷漂流项目发展面临另一番窘境。“我们企业为了发展漂流延伸旅游项目,计划建设丛林滑草、空中自行车、高山溜索、空中挑战桥等项目,但因为土地等问题,未能如愿。”大歇湾峡谷漂流项目负责人柳效勤说,“目前,我们这里的民宿日接待能力只有200人次,难以留住游客,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当地旅游产业继续做大做强。”
如何解决漂流行业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如何让漂流行业激起“富民浪花”?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联系了岳西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县全域旅游发展中心主任赵志文。他建议,在漂流项目发展中,首先要坚持安全发展底线,其次要在规范有序发展上下功夫。
“岳西县目前漂流项目较多,但是也存在同质化、低效化,少数漂流项目特色不明显、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我们将以市场化竞争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旅游线路,让游客来岳西玩得开心,提升县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赵志文说,由于漂流项目属于季节项目,时间短、季节性强,因此要在坚持综合效益提升上下功夫,积极支持单一漂流项目综合发展,同步发展乡村采摘、民宿、农家乐等,实现全时全业发展,把单向的漂流产品改造成综合开发的多向旅游景点,延长产业链,让“过路客”成“过夜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开发夏季旅游产品,繁荣夏季旅游市场,促进夏季旅游消费,潜山市多措并举,日前推出以天柱山景区为龙头,整合漂流、民宿等资源,打造“避暑游”等旅游产品,提升漂流经济效益,助力强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