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鼠头事件”何以演变为舆情事件?

6月17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6·1”食品安全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判定该校学生在饭菜中发现的异物为老鼠类啮齿动物的头部。至此,“指鼠为鸭”事件在发生后的半月后得以暂时告一段落。

回顾事件发生之时,“鼠鸭之争”最开始是从学生爆出的一则视频开始的。在6月1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同学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名为“江西一高校饭菜中疑吃出老鼠头”的视频,视频中展现的“异物”上,“毛发”“牙齿”清晰可见,这一细节也成为网友认定异物为鼠头的依据。

一个发生在大学食堂的食品安全事件,想要调查清楚始末并非难事,找出物证进行辨认即可。但这次“鼠头事件”却演变成全民关注的舆情事件。

6月3日,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其官方微博账号发布情况通报,通报中称视频中的拍摄地点确实为该校食堂,但视频反映的内容却与事实不符。在通报中,校方还请来了学生共同对“异物”进行比对,于是就得出结论——学生饭菜中吃出的“异物”不是鼠头而是鸭脖。

虽然学校对这一事件做出了回应,但通报中缺乏对于事件调查结果的证据,仅凭一句“确认‘异物’为鸭脖”和官方人员的“背书”来回应公众对事件的质疑。从学校官方的通报来看,校方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缺少对完整调查过程科学且详细的呈现,只是单方面地传输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舆情事件时,回应的不确定性、不准确性、失焦失度等情况都会促使舆情进一步发酵。忽略公众关切,不主动回应公众的疑问,仅依靠一句简单结论不仅难以平息舆论,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6月10日,江西省就此次食品安全事件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并在17日公布了对“异物”的判定结果。学校没有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做出相关回应,反而删除了此前在其官方微博账号上发布的通报声明。校方的这一行为引发公众对学校消极处理事件的态度和行为的愤怒,扩大了事件的舆论影响。出现了错误,就应该直面错误,及时向当事人学生道歉,向公众交代事情原委,这才是真正能够挽回学校形象、保住学校名声、留住公众信任的途径。

在6月17日的调查结果公布之后,网络上又有学生称涉事学校的新媒体中心对学生下发通知,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话语模板去“引导”舆论。关于这件事情的真伪尚未有媒体核实,但是有心人将之与学校“通报”下的评论区留言进行了对比,话风和内容疑似高度一致。这又引发网民对学校办事风格的批评。当学校的信任基础倒塌之后,有关信息不论真假,都会被公众先入为主地从负面角度看待。

“鼠头事件”始于食品安全问题,却因舆论争议成为网络爆点。回看每次出现的舆情事件,大多是起于小事,后小事拖成大事,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在公共舆论事件中,官方回应舆论争议和应对舆情问题,首先应该有真诚的态度,详细透明地向公众回应舆论关切,陷入舆论争议之后的处理也不只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简单地回应,从事件发生后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需要保持与公众沟通渠道的畅通,重新建立起公众的信任。


(甘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