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山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一片茶叶如何变身功能茶,走出差异化发展新路径?一株玉米如何实现双季种植,亩产值近万元?一头睡在发酵床上的“富硒猪”,如何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在岳西县头陀镇,传统产业在技术创新下步伐加快,在科技赋能下出新出彩,深山小镇搭上科技快车铺陈出生动的发展画卷。
科技小院
为茶业发展寻“良方”
夏至时节,原本该进行茶园管理,但头陀镇虎形村解放组村民王贻森仍在忙着采茶,“镇上的茶企收购夏秋茶,这两年我都会坚持采到8月份。”王贻森家的2亩茶园,以前只采春茶每年收入约7000元,现在采摘夏茶,能增收2200余元。
采摘好的夏茶,王贻森会送往头陀村的龙之谷公司。6月,别的茶厂早已结束生产,而这家茶厂正热火朝天忙着生产。“我们今年从5月26日开始生产,会持续到8月。”该企业负责人许贻民告诉记者,他们专收夏秋茶用来制作伽玛茶,今年预计收购鲜叶6万多斤。伽玛茶是一种富含γ-氨基丁酸的天然茶叶新制品。γ-氨基丁酸具有良好降血压和解酒、安神、保健功能。
记者在茶厂的茶叶生产车间并未看到人来人往的忙碌景象,许贻民解释,伽玛茶是一款科技产品,采用厌氧设备对茶树鲜叶进行厌氧处理,使得茶叶中原有的谷氨酸转化为γ-氨基丁酸,从而增加γ-氨基丁酸的含量。其加工工艺复杂,流程多,时间长,需经过晾青、萎凋、摇青、厌氧发酵、杀青、揉捻等22道工序,历时72小时才能完成。
许贻民2020年将伽玛茶加工引进至头陀,当年加工伽玛茶2000斤,去年加工量已近万斤。工艺复杂的伽玛茶缘何能在头陀落地生根?许贻民坦言,多亏了安徽农业大学提供的科技支撑。
地处岳西县北部边陲的头陀镇,是古“贡茶”之乡,今“岳西翠兰”首创地之一,全镇有茶园8402亩,但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好资源一直未能发展出好产业。该镇遂将目光瞄准科技,想通过延长茶产业链、开发夏秋茶新品种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科技哪里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向高校要技术。”头陀镇党委书记汪金玲说,他们找到安徽农业大学紧密对接并签订“政产学研用”合作协议。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的陈琪教授已研究伽玛茶多年,得知头陀在制作伽玛茶,她欣然前往。
2022年4月,安徽农业大学在头陀设立“茶叶科技小院”,依托龙之谷公司进行伽玛茶制作与研发。安徽农业大学组织专家团队通过研究生入驻与定期培训,指导茶企、茶农进行茶园栽培管理,推广高山环境无性系品种种植和茶叶精深加工技术,服务当地茶产业提质增效需求。
在伽玛茶的生产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最难把握。在生产伽玛红茶时,许贻民就遇到了难题,在厌氧处理后,虽然γ-氨基丁酸的含量提高,具备功能茶的主要特征,却产生了很重的闷味,使得成品茶风味欠佳,市场销路很难打开。如何在保证γ-氨基丁酸含量的基础上,提升伽玛茶的风味,陈琪团队制定了实验方案,并派驻研究生到“科技小院”,按照方案进行试验,最终帮许贻民解了难题。在陈琪的指导下,许贻民对设备和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现在他生产的伽玛红茶汤色红亮、滋味醇和,还带有甜香和蜜香,颇受市场欢迎。
“最开始我们生产的伽玛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只有100多mg/100g,现在能达到350mg/100g,我们还能自主控制伽玛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许贻民说,有了专家的指导,伽玛茶的生产时间也由4天缩短至3天,现在公司不仅能生产伽玛红茶还能生产伽玛绿茶。去年,伽玛茶还走出国门,卖到了韩国、新西兰等地。
“以前只采春茶,我们1亩茶园产120余斤茶青,现在采夏秋茶,1亩茶园能产300斤茶青,每亩茶园至少能增收1000元。”头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会生说,“茶叶科技小院”将头陀茶产业链延长了3个月,为茶农增收12万元,带动5个村茶产业发展,涉及茶农80多户。
科技加持
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科技赋能,让头陀茶产业蹚出了一条新路子。同茶叶一样,头陀的玉米在科技的加持下,也展现出了新的发展魅力。
在头陀镇西美村中心组,村民陈爱莲看着自家地里挺拔整齐、穗棒饱满的玉米,喜上眉梢,她告诉记者:“再过半个月左右玉米就能收获,掰完玉米,将秸秆卖到养羊场,还能再种一茬玉米。去年我这1亩地,种玉米卖了9500多元呢。”
1亩玉米产值近万元,在去年以前,陈爱莲是不会相信的,“我种了几十年玉米,1亩也就卖1600元左右。”但去年,她确实实现了。去年种植双季甜糯玉米,1亩玉米,鲜棒卖了8910元,秸秆卖了600元,总计9510元。玉米增产增收的秘诀在哪?刘会生笑言:“因为我们这有博士工作站,甜糯玉米从育种、生产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有科技支撑。”
地处大山深处的西美村,山多地少,且土地零碎而分散,耕种难、效益低。2021年,西美村决定将农户最常种植的玉米作为特色产业发展,与一家企业合作,引进甜糯玉米种植,当年种了100亩玉米。玉米成熟后,企业负责回收,虽然每棒能卖1.2元,但除去运费,每棒只有0.8元,1亩产值3000多元。
“虽有收益,但算起账来,效益并不高。”如何能提高产值?刘会生注意到,2022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72项主推技术中有“鲜食玉米采后初加工技术”,其技术支持单位为安徽科技学院。“自己加工,产值应该会更高。”他主动与安徽科技学院对接,引进鲜食玉米加工技术,在西美村建立加工厂,延长玉米的产业链。农户种植的玉米卖到加工厂,每棒1.5元。
安徽科技学院还在西美村建立了博士工作站,为玉米产业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帮助解决玉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博士工作站有21位博士、教授坐镇,涉及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玉米加工、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2022年,利用安徽科技学院的玉米种子和技术,西美村的鲜食玉米实现了双季种植,玉米加工厂加工玉米15万棒。今年,西美村甜糯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至450亩,未来,头陀镇将在全镇推广甜糯玉米种植,拟将玉米种成群众致富的新产业。
在尝到科技兴农带来的甜头后,头陀镇越来越多的产业“傍”上了科技。
走进头陀镇石盆村储鸿志的生态养猪场,听得到猪叫,却闻不到臭味;看得见猪舍,却见不到猪粪。“我采用的是安徽省农科院研发的秸秆发酵垫料生态养猪技术,不用清理猪粪猪尿,没有污染。”储鸿志介绍,发酵垫料生态养猪就是将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和粗盐、葡萄糖粉、乳粉、专用菌种微生物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铺在猪舍里作为垫料,将猪直接放在发酵床上饲养,其粪尿排泄在垫料上,通过发酵床的微生物发酵作用将粪尿进行降解、消化,可减少人工操作,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目前,储鸿志养有岳西黑猪1000多头,最近他又圈出100多头黑猪,依托安徽科技学院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提供的技术,试验养殖富硒猪。“富硒猪肉每斤可卖60多元,效益能翻几倍。”储鸿志说。
科技创新如一支“神来之笔”,为头陀一个个产业画上了腾飞的“翅膀”。头陀镇党委书记汪金玲说,头陀将坚持科技兴镇,搭建好“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走活科技赋能农业、产业振兴乡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