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夏粮增收账
进入7月,夏收、夏种已基本结束,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探访各类种粮主体,聆听他们细算种粮收入账。太湖县徐桥镇种粮大户刘小保,种了300亩麦子纯收入13万余元;宿松县佐坝乡农机合作社社员承包土地种粮,机械化率达90%以上,亩均纯收入逐年提升;桐城市嬉子湖镇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一笔笔种粮增收账的背后,凝聚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全方位支持,折射出农业生产方式的喜人变化。
◀太湖县徐桥镇种粮大户刘小保在查看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讯员 虞生根 摄
◀宿松县佐坝乡一家庭农场负责人程银龙正在为收割机做保养。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 摄
种粮大户的丰产增收“密码”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刘灿 虞生根
7月的田野,稻苗青青,白鹭飞舞,生机盎然。在太湖县徐桥镇桥东村,种粮大户刘小保在忙完夏收、夏种后,又全心投入到了夏管中,力保秋粮丰收。
“今年小麦喜获丰收,水稻也得再接再厉呀!”去年,太湖县在桥东村建立了500亩麦稻轮作模式精耕细作核心示范片,辐射带动全县粮食增产、提质、增效。刘小保的田被划在核心示范片,承担麦稻轮作模式精耕细作示范项目建设,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去年秋季,刘小保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采用药剂拌种、无人机飞播,种了300亩小麦(扬麦19号)。后又采用机械开沟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对小麦进行管理,今年5月下旬,小麦成熟,他又通过采用机收减损技术,力争小麦颗粒归仓。
“无人机飞播,省力又高效;机收减损,每亩小麦提高了20斤产量。”刘小保说,通过农业科技应用,小麦平均亩产达415公斤。“小麦才从地头收割上来,就卖给了邻镇的一家企业,一斤1.07元,卖了26.6万元。”
夏粮收入咋样?刘小保细细算着账:这季小麦,每亩种子原本要75元,去年由镇上免费提供,没花钱;旋耕、机收费用130元/亩 ,肥料100元/亩,赤霉病防治50元/亩,刨去成本和地租,300亩地纯收入13万余元。
除了科技支撑,还有政策真金白银,给刘小保吃下了“定心丸”。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比去年每公斤提高4分钱。中央财政下达100亿元资金,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统筹支持春耕生产。中央财政下达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16亿元,支持包括安徽在内的22个小麦生产省份,促进夏粮稳产丰收。此外,农业保险持续发挥“保障伞”功能。刘小保获得了9.19元/亩的粮食直接补贴和免费的小麦农药等,他购买的小麦保险,个人只需承担20%,其他由中央、省、市县财政补贴。此外,因为承担了麦稻轮作模式精耕细作示范项目,他还获得了7000元补贴。
在小麦丰收后,刘小保将他承包的752亩田全种上了水稻。“今年种的是订单水稻,采用的是工厂化育秧、机械抛秧。”刘小保介绍,机械化抛秧水稻秧苗不仅没有返苗期,还能提高分蘖率,促进苗齐、苗壮,提高水稻的产量。麦稻轮作模式精耕细作核心示范片通过农业科技应用,小麦亩产要达到300公斤,水稻亩产达到700公斤,周年粮食亩产要达到1000公斤的目标。通常,刘小保种的水稻亩产能达到750公斤,小麦亩产达到400多公斤,周年粮食亩产达到1100多公斤。
问及增收“密码”,刘小保坦言,“靠的正是‘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早在2010年,刘小保就和本村的几位种粮大户成立了太湖县强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社员54人,农田5600亩,育秧大棚5000平方米,各类农业机械60多台。今年,该合作社还承担了“太湖县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片建设及徐桥镇稻油生产高标准全程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带领全县农民一道解锁丰产增收“密码”,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机械强农促农增收
全媒体记者 罗少坤 通讯员 刘修远
6月中旬以来,宿松县的田间地头逐渐恢复了宁静,小麦、油菜收割完毕,水稻及时下田栽种,进入常态化管理,各种大型农机撤离了田野。
程银龙是宿松县佐坝乡新建村银龙家庭农场负责人,7月6日上午,他正在自家农场为一台红色久保田收割机做保养。和其他农机一样,这台收割机在今年夏收期间为他做了很大贡献。
“今年夏收期间多雨,田里泥土松软,收割时有下陷情况,接下来的保养重点还是在履带这块,要请我们合作社的专业人员来做。”程银龙说。
程银龙所说的合作社,就是他的鸿丰农机合作社。在新建村土生土长的程银龙,曾经在外务工多年,9年前,当他下定决心要回家干点什么的时候,他迷上了农业机械。随后,他买了第一台收割机,为周边种粮户提供农机服务,后来干脆自己流转土地种粮,并先后成立了家庭农场和农机合作社。
“一边收割水稻一边秸秆还田,稻谷直接装入袋子——我第一次看到外地的洋马收割机驰骋在家乡的田野时非常惊奇,随即打听了价格,然后咬咬牙贷款买了一台,这也是全乡第一台收割机,我当时还上了电视。这么多年来,只要农机出了新品,我都要买一台。”程银龙说,农机合作社现有社员29人、农机60多台,人人都承包了土地种粮,机械化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大家都深刻体会到,农机为他们降本增收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好农机就是生产力,机械化种粮,亩均纯收入逐年提升。拿本地主产的水稻来说,程银龙算了一笔账:翻地、旋地每亩110元,播种、追肥、打药每亩60元,收割每亩100元,农机作业成本大概每亩300元。水稻亩产600多公斤,每公斤2.4元,再除去土地租金、农资费用等成本,每亩能够纯赚300至500元。从今年夏收情况来看,随着机械化作业率不断提高,小麦每亩利润也有200至300元。
程银龙说:“以前种粮平均每亩要1.2个工,现在用机械,每亩最多要0.6个工,每亩节省下来的就是120至150元。别看这个数字不大,我承包了1000多亩地,这就能节省十几万元成本呢!而且,我们还为全乡及周边种粮户提供农机服务,也能赚一些服务费,这也是一项收入。”
久保田、洋马、约翰迪尔、东方红、雷沃、沃得……如今,这些国内外农机品牌对宿松当地粮农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通过农业机械化不断增加收入,在“两强一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道路上迈出了有力步伐。
今年“三夏”期间,宿松县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加强组织协调,科学调配机械,指导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积极投入农业生产,全力以赴投入小麦、油菜机收作业,发挥农机主力军的作用,并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和生产一线,开展机械保养维修、操作技能等知识培训和巡回指导,通过系列举措保证夏粮颗粒归仓、丰产丰收,保证秋粮及时播种,为全年粮食稳定打好基础。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宿松县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彭艳生说,好农机也是生产力,近些年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总体按照销售价的20%至30%进行定额补贴,近几年宿松县每年补贴都在1400万元左右,农民购置、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全县现有各类农机8万多台,农机被广泛投入到耕、种、管、收几大环节,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效果十分明显。今年全县农机化工作以进一步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持续落实“两强一增”行动,提高农机化服务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民收入增加。
记者了解到,今年夏收宿松全县小麦实收面积27.8万亩,平均亩产380公斤,总产10.56万吨;油菜实收面积26.95万亩,平均亩产159.98公斤,总产4.28万吨,比上年增加0.6万吨,夏季粮油获得全面丰收。
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彰显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李静
7月6日上午,桐城市嬉子湖镇的一片片高标准农田里,水稻正在高温中展现着翠绿的丰收愿景。
正在田间忙碌的嬉子湖镇松桂村种粮大户俞昌才告诉记者:“刚收完小麦就要种上水稻,一点没得闲。这段时间天气比较热,水稻的保水、除草、施肥、防虫害方面都要注意。”
嬉子湖镇三面环水,俞昌才所说的这一片“一点没得闲”的田,之前大多是“巴掌田”“望天田”:旱了从低到高一层层盘水,跑断腿;涝了就更麻烦,只能干瞪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种粮费时费力,效益不高,当地农民逐渐丧失了种粮积极性。
不过,这一现象,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正在发生改变。
“自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我们村坑坑洼洼的田块变得平整连片,灌溉水渠也修到田间地头,去年大旱和今年5月的暴雨,都影响不大。”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时,俞昌才赞不绝口。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9年以来,嬉子湖镇先后投资4175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55万亩,农田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耕地质量大幅提升,做到了旱能灌、涝能排,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今年小麦亩产高达400公斤,与去年相比亩产增收14.28%左右。
“高标准农田的综合效益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小田改大田,增加了播种面积,还利于推广高质高效的农机和物联网设备,降低了大田作业成本。”嬉子湖镇农业站站长汪专政介绍,“这样一来,可流转土地又增多了,村里集体收入也增多了。”
种粮除了良田外,其他后续保障也要跟得上。
今年,嬉子湖镇农业站、财政所等涉农部门组成的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财政惠农补贴系统“一卡通”,及时为462户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资金,共计24.14万元,切实发挥了补贴政策效应,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5月下旬,正赶上嬉子湖镇小麦夏收关键时刻,然而那段时间连绵的阴雨影响了小麦的收割。所以,那些日子里,天一放晴,汪专政就会跟着收割机一起赶到小麦田里。
“今年收麦时正赶上大雨。每次雨一停,我们就赶紧把田里的水都放了,让机器进来抢收。有时候,水太多,机器下不来,我们就组织人工收割,甚至连夜挑灯抢收。”朱桥村种粮大户吴来发说道。好在,在镇党委政府的协助下,收割机轰鸣的时候,烘干机也就在边上工作着,这样收上来的粮食直接烘干就打包到了粮站,保障了颗粒归仓。
“现在种田从选种、播种、施肥、收割、加工、售卖再到端上饭桌,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有政策助力、科技帮忙。好田、好种子、好技术、好政策、好保障,何愁种不好粮食?”吴来发还算了一笔账:“就拿我这块田的小麦来讲,一亩的收入能比去年多120到1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