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致敬英雄的旋律再次唱响。
近日,记者采访了四位志愿军老战士汪午寅、王业金、陈满生、朱显其,听他们讲述穿越时空的历史记忆,回顾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再现这些老战士初心不改、赤诚依旧的英雄本色。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多年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不朽军魂穿越时空,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致敬“最可爱的人”!
志愿军老战士汪午寅:
炸毁敌方工事时身负重伤
7月20日,盛夏的午后,记者穿过山间小路,来到潜山市黄柏镇大水村探访志愿军老战士汪午寅。今年93岁的汪午寅仍精神矍铄,得知记者来意后,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摩挲着这枚纪念章,他的思绪又回到了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
年少时的汪午寅家境贫寒,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拉扯兄弟四人长大。谈起参军经历,汪午寅说,1951年国家动员征兵,村里的年轻人年龄合适的有几个人,他是其中一个。“当时我没想那么多,当兵打仗总得有人上战场,于是就报了名。”一颗保家卫国的种子曾在汪午寅的心中深埋,一场战事唤起了他那颗无畏的心。
1951年10月,当汪午寅随部队步行到鸭绿江,听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后,才明白快到朝鲜了。汪午寅被调到华北66军196师后备营2连,后入朝参加大小战斗数次。
汪午寅告诉记者,他在朝鲜战争中身负重伤的那场战役,也是自己参加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敌人工事坚固、火力强大,当时志愿军组织了十几次进攻,打了两天两夜都没有攻下,损失严重。”回忆当时的战斗场景,汪午寅瞪大了双眼、两手紧握拳头。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生死较量。首长前后派出两组战士用炸药包炸敌人工事,可是由于敌人占据有利地形加上火力太猛,两组战士都牺牲了。“首长!让我上!”回忆起当时与另一位战士自告奋勇请求炸毁敌人工事的情形,汪午寅声音带着些许颤抖。“我们带着炸药包匍匐前进,敌人的子弹从头顶呼啸而过,我脑子里一心只想炸掉敌人工事,后来我们成功靠近目标,终于把敌人工事炸开,我军趁势攻破敌人防线,我自己也身负重伤。”受伤昏迷后,汪午寅被排长李英西和战友汪先维救回。
“我当时不知道自己昏迷了多少天,醒来后,还被医生‘批评’了一顿。”谈起受伤苏醒后的治疗康复情况,汪午寅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刚刚恢复意识,大小便失禁,得知昏迷的这些天一直都是一位姓耿的医生和几位年轻的护士照顾我大小便,我实在不好意思,就跟医生说要自己来,耿医生说我是人民的子弟兵、保家卫国的英雄,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据汪午寅回忆,身体恢复后,医生还带他去看了原先为他准备的杨柳树棺材。
“现在国家强大了,我们也过上了太平的日子,这么美好的生活,在当初想也不敢想啊!”谈及现在的生活,汪午寅感慨万千。
“我最敬佩的就是父亲这一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他始终坚持不给别人添麻烦。这张‘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上写着父亲身体状况为‘癫痫很重’。当年凭这个完全可以评残,但他连上报都不让家人上报,说日子也好了,不要再给国家添麻烦了。”汪午寅的小儿子汪红卫还翻出视频给记者看,视频中汪午寅和孙子汪明东在一起干活铲土。“这是我去年冬天拍的,父亲铲土比我儿子还利索,干起活来真是一点也不服老。”汪红卫笑着说。
另据汪午寅家人介绍,1952年,汪午寅转业回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结婚生子。在水利局工作了3年以后,他积极响应党员带头回乡政策,在家乡大水村担任治安主任18年。一直以来,乡邻谁家有矛盾纠纷都会请汪午寅主持调解,年轻人谈婚论嫁之事他也热心操办。汪午寅有6个孩子,如今膝下早已儿孙满堂,现在他住在小儿子家,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依然硬朗,每天还坚持下地干活。
“在我孩童时代,爷爷教会我唱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他经历了一段峥嵘岁月,铸就了钢铁般的意志。现在是和平年代,虽没有硝烟和战火,但是坚韧的抗美援朝精神弥足珍贵,是我们的传家宝。”汪明东对爷爷的谆谆教诲始终牢记在心。2006年汪明东报名参军,2009年考取军校,如今在部队工作的他荣获三等功一次、嘉奖四次、优秀学员一次等多项荣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优良家风。
全媒体记者 许娟
通讯员 聂咸众 文/图
志愿军老战士王业金:
筑起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在安庆经开区茶岭镇范塘村,就居住着这样一位“最可爱的人”,老人名叫王业金,今年91岁,他于1953年4月正式入朝作战。
“子弹从头发间飞过,帽子被打穿了,头发瞬间被烧焦。”7月21日上午,志愿军老战士王业金回忆当年战火岁月时感慨道:“入朝作战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经历。那时候真的很艰苦,但我们志愿军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只要有这种精神,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任务都可以完成。”
“1953年元月,我刚刚21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积极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铁道兵2师3团2营3连的一名战士,经过三个月的学习训练,于1953年4月正式入朝作战。”王业金说,记得在奔赴朝鲜战场的第一天,他和战友们乘坐的火车行驶在鸭绿江上时,就遭遇美军飞机袭击,“那时美军机枪对着我们乘坐的火车疯狂扫射,火车车厢被打出一个个拇指粗的弹孔,美军战机还将大量弹药投放到火车上空,砸向我们,尔后呼啸而过。”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运输大动脉——铁路,是美军紧紧盯住、无时无刻不想摧毁的“眼中钉”。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铁道兵的任务就是及时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铁路和桥梁,保障后勤运输畅通。
王业金说,虽然铁道兵战士也配有武器,但当时配备的步枪对美军飞机几乎构不成威胁。“每次我们都会安排人站岗放哨,发现敌机立即鸣枪示警,提醒战友们赶紧就地找好掩体,等敌机轰炸完了,我们又出来对被炸毁的铁路设施进行紧急抢修。”
为了保证前线战友有东西吃、有武器用,王业金和战友们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干。有些路段,反反复复来回抢修了上百次,很多时候抢修是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进行的。
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王业金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面对敌人他和战友们没有丝毫的畏惧。“当时,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战死也值得。”王业金清楚地记得:一次次美军轰炸后,到处是巨大的弹坑,站房成了废墟,铁轨歪歪扭扭;一次次他和战友们身背肩扛,用塞满石头、瓦砾的草袋,填平弹坑、抢铺道砟;一次次敌机来袭,抢修队伍快速疏散,听到的是震耳的轰鸣,看到的是防空炮火的硝烟;一次次大家义无反顾冲出临时掩体,争分夺秒挖泥块、移石头、摆放枕木……
“那时我们吃的是炒面粉,有水就凉拌,无水就干咽。后来,炒面粉吃光了,我们就用钢盔煮野菜吃,很多战士患上了夜盲症,没有野菜吃,就吃死马肉。尽管困难重重,可战士们的士气很旺盛,在枪林弹雨中抢修运输线路。
“想起这些,脑子里就会回响起那一声声大家一起高喊而出的‘冲啊’。”王业金老人回忆至此,又一次泪流满面,因为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很多战友都永远倒在了抢修战场上。
“我们志愿军战士是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上的‘螺丝钉’。”王业金说,也正是这一颗颗“螺丝钉”紧紧地铆在铁道上,把我们的铁路筑成敌人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抗美援朝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媒体记者 汪秀兵
通讯员 刘道义 文/图
志愿军老战士陈满生:
无法忘怀那段艰苦的战斗岁月
“那段艰苦的战斗岁月,我一辈子无法忘怀。”7月25日,在怀宁县雷埠乡李店社区,志愿军老战士陈满生提到当年同乡战友牺牲时的情景,他的眼泪夺眶而出,汪普中等牺牲战友的姓名始终铭刻在他的心中。
1935年出生的陈满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刚刚15岁,3年后,18岁的陈满生毅然报名参加志愿军,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战场。陈满生说他的哥哥陈太生曾经参加过八路军,他从小就受到哥哥的影响,一直梦想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哥哥当时拿回来一幅宣传画,贴在老房子的墙壁上,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大意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记者采访时,患病的陈满生身体虚弱,但对于当年的情景他仍然历历在目:“受到那幅画的影响,我就想报名参军,但家里人不同意,我就偷偷地到村里报名了。”陈满生说,当时,同村共有四个人报名参军,但最后只有他一个人被选上。
1953年1月,陈满生如愿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怀宁地区同他一样入朝作战的战士大多只有20岁左右。“我们先是在东北集中培训了一个礼拜,当时还没有分兵种,什么都学了一点,但都学得不深入不精细。”
真正的历练从踏上战场的那一刻开始。陈满生被分到了指挥班,成为一名通信兵。“炮兵备战打仗靠通信兵侦查,作为一名通信兵侦查得越仔细、掌握的信息越多,才能更好地为炮兵备战打仗做准备。”为了做好一名通信兵,陈满生刻苦学习各种知识,力求掌握得全面细致和准确。“最基本的是敌军的轰炸机从哪个方向来,是什么机型,有多少架轰炸机。因为不同机型的轰炸机可携带的炸弹数量也不同。”陈满生说,刚到部队的通信兵都会由一名老兵负责带,他很快就掌握了敌方多种轰炸机的特性。
令陈满生印象深刻的是,敌军空袭时常常利用太阳光的反射或者山谷等有利地形做掩护,一旦通信兵没有及时侦察到敌军的轰炸机来袭,将会给整个部队造成巨大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通信兵和炮兵以及其他各类兵种一样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通信兵的陈满生在朝鲜战场上共参加了三次战斗。“第一次是1953年4月8日在西福里参加战斗;第二次是1953年5月16日在华阳参加战斗;第三次是1953年5月25在‘三八线’参加战斗。”让这名老兵印象最深的就是华阳战场上参加战斗时的情景。“同乡战友汪普中只有20岁出头,他就在我眼前被敌军轰炸机投下来的炸弹炸死,炸弹将地面炸出深坑,把大量的沙土扬到半空迅速将他掩埋。”回忆过往战争岁月,陈满生眼含热泪。同样是在华阳战场,战争开始的当天连长和通信排长都牺牲了,通信线路被炸断,陈满生为抢修三连与四连的线路,独自一人冒着炮火将线路抢修好,并到营部领回了通信电池。
据陈满生回忆,从西福里战争到华阳战争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战友们死伤不少。
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陈满生时常跟后人讲述往事,希望孩子们能够以史为鉴,热爱国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021年电影《长津湖》上映,陈满生的孙子在外地看完电影后深受触动,特意赶回老家带爷爷去看这场电影。“之前听爷爷说战场上的事,再通过电影身临其境地感受,对于先辈们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精神有了更深地理解,能够成为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后代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会将他们的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全媒体记者 付玉 实习生 曹盈盈 通讯员 殷俊 文/图
志愿军老战士朱显其:
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他们突破“三八线”,坚守五音山,浴血汉江边,取得毙伤俘敌方1.5万余人的战绩,涌现出1000多位英模人物,先后有262个单位、2112名个人立功,1911人英勇捐躯。彭德怀司令员赞誉他们“一次比一次打得好,越战越强”。他们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
7月18日,记者探访了“他们”之中的一员,家住潜山市城区的朱显其——他隶属66军197师589团2营6连入朝参战,一直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多次受到部队嘉奖,立了二次三等功。部队胜利完成抗美援朝任务后,朱显其于1953年9月回国后参加了英雄宣讲团,1955年光荣地参加了北京天安门大阅兵。
“我从生死边缘走过来,现在这么大年纪,子女们经常聚在一起,非常幸福了。”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朱显其,对于生活依然充满了热情。就在几天前,家中晚辈说起城郊有荷花节,询问他是否愿意前往时,老人十分痛快地答应了下来。游玩当天,他还穿起军装,带上了勋章,帅气地在各个“网红”摄影点打卡,在夏日的荷花塘边,他脸上满是慈爱的微笑,并尽量让自己的身姿保持挺拔,如同73年前的那个寒冬。
在朝鲜,朱显其一共经历了大战4次,负伤2次。不过,当问起那时的经历,他却只是讲了和战友们一同经历的艰苦卓绝。
物资的极度匮乏是他记忆最深刻的部分:“现在不可能吃那样的苦了。我们曾经七天七夜没有吃过一粒米,腰上的皮带,脚上的皮鞋,放到钢盔里煨着吃。吃这些东西,大便都解不出来,战士们只能用擦枪的枪条,互相帮忙掏出来。不吃肯定是不行的,要活下来啊,要打鬼子啊!”
朝鲜的寒冬同样让他难以忘怀:“有的战士站岗,坚持不动,很快就会被冻住,成为冰人。有的战士鼻涕下来,用手一擦,鼻子就没有了。”
在坑道里的日子,朱显其也清楚地记得:“那么大高山,我们把山打通,住在坑道里。飞机来了就把炮拉出来打,飞机走了再把炮拉回坑道。”
在谈到对如今年轻人的寄语时,朱显其说:“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也好,还是其他父母也好,我觉得,父母对于孩子没有别的要求,现在不在乎买什么衣服给我穿、买什么东西给我吃,在乎的是孩子经常回家看看。年轻人不能忘记家乡,更不能忘记过去。”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程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