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财经新闻->正文

“小蚂蚁”搬出个“制造名镇”
——望江县长岭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运营一线调研

  蚂蚁搬家,想必大家都见过:一群小小的蚂蚁,一毫一毫前行,一点一点搬运,最终拥有了硕大的巢穴、充足的食物。

  安庆市望江县长岭镇的干部们亦是如此。每年“搬”来一点土地、“搬”来一点资金、“搬”来一点企业,五年的时间,“搬”来了个产业园,“搬”出了个制造名镇。

  他们是如何“搬动”这些资源?又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8月24日,记者走访长岭镇进行调研采访。

14.jpg

14.jpg

  长岭镇乡村振兴产业园。通讯员 陈龙 方俊鹏 摄

  如何“搬”来18栋厂房?

  长岭镇位于太湖、宿松、望江三县交界处,可谓地处偏远、先天平平,产业也是如此。一产结构单一、二产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乏力。

  乡村产业如何振兴?镇村两级为此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

  “集中力量、抱团取暖。”镇党委书记汪结冰说,“统筹资金、合力建园”的乡镇小微产业园模式由此产生。

  建设乡村产业园,土地是横亘在眼前的第一道坎。

  土地红线不能突破,建设用地从哪来?

  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自主开发项目……长岭镇党委班子“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凡能想到的“招”、能跑到的“指标”一个不落。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弥补建设用地的不足。

  “这一片之前是旱地。”镇党委副书记何海明指着园区内的厂房告诉记者,“只要有指标,我们就启动征迁。同时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

  这在望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最近公示的新增耕地项目上也可窥见一二:

  望江县长岭镇土永村等7个村其他草地开发项目投资44.39万元,新增耕地面积5.7685公顷。

  5.7685公顷!也意味着这一年他们攒出了80多亩的建设用地。

  2019年建园开始,30亩、40亩、60亩……如小蚂蚁搬家一样,一年一年地攒,产业园从最初的一期建到了如今的五期,标准化厂房从最初的4栋建到了如今的18栋。

  如何“搬”来上亿建设资金?

  征地、园区建设、配套完善都需要资金,这对于财力并不富余的长岭镇是第二道坎。

  钱从何而来?“集中力量办大事、融合资金创基地。”镇党委书记汪结冰给出了答案。

  长岭镇辖有17个村,在不改变扶贫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途和管理要求前提下,分年度统筹整合村级扶贫资金、衔接资金和部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园项目建设,累计整合资金1.893亿元。

  “镇、村协商共建,采取股份制经营,确定17个村集体股东,通过合同明确各村资产产权归属,按照出资额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同时,我们镇成立安徽省丰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明确专人负责产业园的运营管理工作。”镇党委副书记何海明详细阐述了出资和运作模式。

  统筹集中,不仅保证了持续性投入,带来了资产的规模化,更有效避免了扶贫、衔接资金项目“小弱散”,抗风险能力差的弊端。“我认真算过,还是入股实惠。”长岭镇北门坦村党总支书记范先平对此深有体会。北门坦村曾经是贫困村,每年有200万的扶贫资金,资金有限,发展工业不现实,种养殖项目便成了主要产业。

  “规模小不说,一旦赚不了钱就撂挑子、相互扯皮,管理太难了。”范先平说,“镇里集中统筹之后,我们村除了必要补短板的基础设施外,不再自行建设小型经营性项目,目前已累计入股700万元。”

  100万元、200万元……一个村一个村地攒、一年接着一年地攒,17个村五年攒出了1.74亿元、长岭镇投入1530万元。

  产业园内有了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厂房,越来越完备的基础设施,还有了员工宿舍、健身房。

  如何“搬”出7家规上工业企业?

  有了厂房,企业从何而来?这摆在面前的第三道坎也让长岭镇的干部下足了功夫。

  “产业定位是关键。”何海明犹记得2019年建园之初,关于产业定位大家有过分歧、有过争论。

  立足传统产棉大县的原料优势,纺纱、织布、生产、销售等链条齐全的产业优势,17万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源优势。最终在多方论证和调查研究之后,长岭镇决定发展服装纺织。

  很快,实践也证明了这个决定的正确性。

  2019年产业园启动建设,一共建设4栋标准化厂房。“我们边建边招商,当时已经和外地两家企业谈好,一家租赁两栋。但厂房即将建成之时疫情爆发,只有一家企业租赁一栋。”何海明回忆说,“镇党委当机立断决定暂时降低产业园入驻门槛,放宽了对企业设备的要求。”

  于是,在外经商多年的长岭镇人周纪和带着他的二手设备入驻了园区。“标准化厂房,无微不至的服务,大到政策支持、用工招工,小到夜间巡逻、卫生保洁,面面俱到。”周纪和成了产业园“代言人”,“以商招商”引来了4家企业入园。

  如今的周纪和早已淘汰了最初的二手设备、完成了技改,产值从入园时的5000万,到今年冲刺1.5亿元。

  而建园之初那个唯一的招商引资企业——望江硕丰纺织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园区内投资最大、产值最大的企业。“当时完全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的,只投了2条生产线。”总经理汪振华说,“现在已经有12条生产线了,产值也从最初的2000万到现在的8亿元。”

  从心存怀疑到信心倍增,转变的背后是长岭镇实实在在的支持。

  一家一家引入、一年一年壮大,如同小蚂蚁搬家,产业园内陆续“搬”来了18家企业,“搬”出了7家规上企业,长岭镇也“搬”成了中国服装棉纺织制造名镇。

  记者手记:

  “小蚂蚁搬家”是长岭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其蕴含的精神更是重要支撑。这其中包括:开来继往的韧劲,从产业园开工到现在,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变动,但无论怎么调整,他们始终执行规划,一任接着一任干。敢想敢干的闯劲,用地受限是普遍问题,扶贫资金、衔接资金支持不是独享政策,“统筹资金、合力建园”在当时何尝没有风险?但长岭镇敢于迈步,一步先赢得的就是步步领先。齐心协力的干劲,想法再好,不干不行,锚定目标,长岭镇上下17个村拧成一股绳,全力扶持产业园走向发展正轨。

  未来长岭镇的发展之路仍旧漫长,产业规模需进一步扩大,集体土地上市仍待突破,集体收入还有待提升。镇党委书记汪结冰坦言:“我们确实和小蚂蚁一样,步子还不够大、力量还不够强”,但积跬步方致千里,在大家的全力以赴中,必定会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全媒体记者 江露露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