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自介书】这位安庆籍飞行员,曾击落5架日机 ——革命遗址飞机洼塘
安庆,有很多英雄的故事。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8周年,我们今天要说的英雄,是抗日英雄李立强。
李立强是一名飞行员,战斗机飞行员。
众所周知,想要在“招飞”中录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革命遗址飞机洼塘。 通讯员 吴小平 摄
远的不说,就说20世纪30年代,由于空军对各项素质的要求均很高,因此在招生时的条件极为严苛,除了对身体素质的更高要求,还有理科学术相关的考试,录取率之低甚至超过了百里挑一。进入航校后,依然会有测试筛选,能顺利毕业也很不容易。
所以,那个年代,能成为一名飞行员,年少时的李立强已属百里挑一的时代精英,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当然,单单是优秀,并不足以成为英雄。
1915年出生的李立强,从小所见到的安庆城,是一座英雄之城,有着很多风云人物,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新思想,是众多大事件的发生地,反帝爱国运动更是此起彼伏。
英雄之城,当然特别容易诞生英雄。
所以,这个优秀的年轻人,选择了一个以“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为校训的学校,也就不奇怪了。这个学校,即笕桥中央航空学校。
说到航空学校,早在1913年,北洋政府就斥巨资从法国购置了12架飞机以及相应的机械设备,将南苑校阅场正式改造成飞机场,并且在周围创办了一所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
南苑航空学校不仅是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还是亚洲第一所航空学校。是的,中国航校确实比日本办得还早——直到1919年,日本国内才拥有第一所正规航空学校。
北洋政府覆灭之后,南苑航空学校也随之关闭,但是中国的航空事业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下来。1928年11月,中央军校航空队在南京成立。1930年,蒋介石决定在原中央军校航空班的基础上,择址杭州笕桥,扩建为中央航空学校。1931年春,校舍和机场建成,招生办学,蒋介石担任校长。
有一说一,在办航校这件事上,这位蒋校长还是比较靠谱的,主打一个舍得花钱:聘美国人为顾问,并向美国购买费力提、道格拉斯、可塞等型号飞机作教练用机……
有人说,能成为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的学员,大多是有钱的“富二代”或者有势的“官二代”。
确实,李立强的同学中有不少“富二代”“官二代”,但他自己并不在此列——他襁褓中即丧父,母亲一人辛苦支撑家庭,家境远远称不上优越。
不过,无论是平民子弟,还是所谓的“二代”,进入这所学校,都不可能是为了“镀金”,毕竟,到了这儿,必须随时准备牺牲。
普通人眼中的飞行员,是“哇塞,好帅”,是“高大上”,是天之骄子……但是对于真正的空军战士来说,他们早已将个人生命交给国家。
李立强从中央航校第六期毕业时,恰逢1937年。
当时,美国一家航空公司想要聘请他赴美国就职,许诺优厚的报酬和安家的待遇,他却断然拒绝。
也就是在那一年,原名李强的李立强,正式改名为李立强,寓立志为中国空军强大而奋斗一生之意。
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他是中国空军。
不可否认,当时日本的航空力量明显优于中国。
1937年,中国空军记录在案的飞机有400架,但真正能升空作战的却只有91架。而且这些飞机全部来自进口,中国的飞机制造厂不仅没有生产制造整架飞机的能力,就连飞机的主要零部件都几乎无法自产。反观日本,已经拥有作战飞机两千余架,具备完全的飞机自产能力。
至于飞行员数量,差距更大。
我方经培训合格,能实战的飞行人员,只有接近600人。日本的军事飞行员有近万人,民用飞行员也有3000多人。
实力差距,肉眼可见。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实力差距再大,咱也得亮剑。
1937年8月初,日军第三舰队到达舟山群岛,准备向淞沪发起进攻,其所属飞机开始侦察杭州笕桥、翁家埠、乔司、诸暨等机场以及上海的虹桥机场、吴淞炮台,企图“在开战的第一天集中全部航空兵力,急袭敌空军,取得先发制人的胜利”。
日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中国空军发现并进行了跟踪。
8月13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下达了“应以全兵力,先发制敌,击破敌空军”的命令。国民政府则针锋相对,于当日派轰炸机飞到上海公共租界上空示威、展示力量达半小时之久。下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在南京发布《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令》:“各部队应于14日黄昏以前,秘密到达准备出击之位置,完成攻击一切准备”。
8月14日,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又发布了《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令》,决定调集空军部队先行对上海地区的日军开展攻击。当日上午,中国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大队、第四大队和中央航校暂编大队等都出动飞机,集中轰炸了上海日军重要目标,有力地配合了地面部队扫荡敌人的战斗,轰炸了上海日军司令部及兵营、临时机场、军械库以及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等多艘舰船。
14日下午,日军轰炸机13架自台湾来袭苏浙的主要机场。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在杭州笕桥上空冒雨迎战。大队长高志航率机奋勇反击,经过30分钟激战,全大队共击落敌机6架(日方称被击落3架),己方无一伤亡。
翌日上午,日空军进行报复,出动飞机袭击长江三角洲的杭州、嘉兴、曹娥等机场,李立强驾机迎敌,击落敌机2架,此战共击落敌机10余架。同日下午的南京空战中,日机再被击落10余架,其中被李立强驾击落3架。
后来,国民政府把这两次空战成果算在一起,称为“八一四”空战大捷。
此役是中国空军首次与日军展开的大规模空战。考虑到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中国空军取得如此大捷,无疑狠狠地打击了小鬼子的嚣张气焰。这一天也因此被国民政府定为“空军节”。
16日,中国空军先后派出飞机25架次,分6次重点轰炸了吴淞海面的日本军舰船和陆战队本部。除此之外对日本海军航空队的多处进攻也进行了有效抵抗,在杭州和南京方面击落日机8架,击伤数架。
那个8月,中国空军前后主动出击达67次,对日空战12次,击落日机61架,炸中日船舶10艘。其中,日空军精锐木更津、鹿屋航空队被国民政府空军歼灭过半。
李立强参加了笕桥、淞沪、南京之战,共击落日本飞机5架,因战功突出被晋升为第九航空大队第27队分队长,开始驾驶2703号战机,并带队新入职的飞行员练习飞行实战技术。
正当李立强踌躇满志、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时,意外却随之而来。
“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在敌我空中力量对比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中国空军仍积极迎击日军的空中攻击,并在空战中取得了多次胜利。
但随着上海失守,日寇空军力量不断加强,国民政府空军飞行员和战机也付出了巨大损失,越发难以在正面交锋中占到优势。为保存实力,国民政府空军被迫退至汉口、南昌、襄樊一带,并加紧飞行训练,准备重整旗鼓投入到武汉保卫战中。
1937年9月23日上午,李立强驾机带学员钱长松从武汉机场起飞,开始了武汉至安庆间的飞行训练。
当日天气晴好,他俩一路飞向安庆,不时进行着空中翻滚等作战科目训练,李指导着钱聚精会神地规范化操作,并模拟空中实战时如何抢占先机迎敌和避险。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俩沉浸在忘我的飞行训练之中……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他们飞抵安庆上空准备降落时,突然天空阴云密布,能见度迅速下降。
此时此刻,如飞回武汉或南昌机场降落,油料已不足,怎么办?只能就近选择空阔的河滩迫降。
迫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旦失败将机毁人亡。
为了保护战友的生命安全,李立强命令钱长松立即跳伞。生离死别之际,钱叫李也一同跳伞,李却断然拒绝。
他心里很清楚,如果此刻跳伞生命确有保障,但失控的飞机不知栽向何地着陆爆炸,着陆点的房屋和人员生命安全无法保障。
何况他也想尽力保全飞机。他深知,油料耗尽迫降哪怕飞机损坏也能修复,总比爆炸起火成为灰烬好。
于是,他再次大声命令钱立即跳伞,钱穿戴好降落伞、眼含热泪纵身一跃。李立强在燃油灯警示三次报警后,知道油料已尽,他驾驶飞机朝着目测的河滩下降再下降……砰的一声巨响,飞机冲向了地面,巨大冲击力瞬间将水田变成一块大凹地,李立强以身殉职。
保护人说文物:
望江县太慈镇九龙村新屋组有一口塘,名叫飞机洼。
“这口水塘不是天然形成的水塘,早先为城东杨溪河畔虞家庙林山前的一水田,1937年9月的一天,因为一架飞机坠落的强大冲击力而形成了水塘。”9月3日,九龙村党总支书记徐雷伢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抗日英雄飞行员李立强的殉难地,这块红色遗址目前已经挂牌保护起来。
“有文献记载李立强是执行战斗任务而牺牲的,但我们根据史料分析,认为他是在执行教练任务时牺牲的。”望江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檀革才,向记者介绍了幸存飞行员钱长松的经历。
钱长松降落在望江的茶庵墩冲周屋,他担心是敌占区,脱掉降落伞后躲藏在附近农户的看山屋里。当地村民报告给家住附近徐家井头的联保主任徐慨尘。徐闻讯赶赴现场, 得知对方是抗日战士后,将其带到家中进行妥善安顿。根据钱的讲述,当地群众方知机坠的前前后后。随后,徐概尘组织村民将李立强血肉模糊的遗体从飞机的残骸里小心翼翼地移出来,用白老布包裹全身,并买来棺木将其安葬在墩冲周屋对面义山上。三天之后,徐将得救的跳伞飞行员钱长松护送到县城国民党望江县党部。不久,钱长松被安全送回部队。
抗日英雄李立强殉难消息传开后,望江各界以万分沉痛的心情,在县城民众教育馆(今文庙)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各界纷纷赠联。
国民党望江县党部挽:大英雄至死方休,想当年击五机,曾为国家增锐气。飞将军自天而下,不料忽逢大雾,竟填沟壑痛捐生。
望江县民众教育馆挽:志灭倭奴,敌机从云中击坠。身填沟壑,将军自天上飞来。
雷阳小学全体师生挽: 是战斗英雄,壮志凌空馀战绩。乃忠贞烈士,粉身为国见忠诚。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