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正文

农业机械化 “茭”出致富新答卷

  秋意渐浓,在岳西县主簿镇,一幅幅茭白丰收图景随处可见——田间地头,单季茭白收获已进入尾声,双季茭白正在采收中;机械化厂房内,联合制料机将茭白秸秆碾碎、拌料、加扩繁菌,然后自动打捆制成圆柱形青贮包,通过发酵成为动物饲料……随着农业机械在当地茭白种植中广泛应用,不仅节约成本,还增产提质,有效提升了茭白的产量和品质。

  2023年,主簿镇茭白种植面积达到7800亩,其中单季茭白种植面积约6000亩,亩产3000斤;双季茭白种植面积1000余亩,亩产达5000斤。“今年,单季茭白的平均价格在1.5元左右,双季茭白价格更高达到2.5元。我们合作社有会员212户,1个6口之家有6亩田,仅茭白一项毛收入便超过2.5万元。还有一些社员有10多亩田地,收入就更高了。”主簿镇余畈村茭白种植大户、岳西县原生态果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艳华介绍,茭白成为当地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然而每到秋季和来年春耕时期,茭白秸秆也让农民们犯了难。

  茭白植株茎干直立,高约2米,但可食用部分仅约20厘米,为接近根部白色像嫩藕又像笋的茎。王艳华说:“因为可食用部分很少,而茭白植株又相当高,1亩单季茭白能够留下3000斤的秸秆,如果是双季茭白留下的秸秆会更多。茭白丰产背后,如何处理大量的秸秆,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在联合制料机没有投入使用以前,茭白秸秆要么直接在田间地头焚烧,要么被机械还田,任由其在土壤里逐渐腐烂。”王艳华说,秸秆焚烧污染环境,而机械还田虽然相对来说更加环保,但病虫害问题却得不到解决。“茭白的病虫害比较多,通过秸秆还田,虫卵等还是存在于土壤中,来年种植的茭白也会受到侵害。”

  如何处理茭白秸秆成为时时萦绕在王艳华心头挥之不去的问题。2017年王艳华参加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院调研座谈时,道出了这一烦心事。“当时循研院负责人了解情况后,从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角度出发,提出了运用微生物技术破解的思路,并帮助我与灵璧县李雷等专家对接。”王艳华说,李雷联合宿州学院3名博士展开攻关,历时近4年,终于实现将茭白秸秆在内的多种农作物秸秆转化为可供牛羊食用的发酵饲料。

  2020年,王艳华投资135万元,建设1200平方米的厂房、1700平方米的生产场地,购买秸秆加工机械,应用转化技术。2022年,茭白秸秆机械化粉碎打捆青贮饲料技术在岳西县得到全面推广。仅2022年,利用茭白秸秆机械化粉碎打捆青贮饲料技术他的工厂便生产了1670吨饲料,“一吨饲料价格380元,今年政府每吨还补助60元钱。”王艳华说,除去秸秆收购等成本,饲料每吨净利润40元。虽然公司盈利甚微,但为本地群众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并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难题,社会效益明显。

  在主簿镇,不仅茭白秸秆通过技术转化实现循环经济,每年春耕,通过翻蔸灭茬机械化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没有实现翻蔸灭茬机械化之前,因为耗费的人力成本大,茭白种到田里要管三四年,但茭白植株会不断地发生劣变,第一年大概是5%,到了第三年劣变达到30%至50%,整个田的茭白产量就会下降一半以上。有了翻蔸灭茬机,省时省力,茭白可以一年种植一次,劣变也得到了很好控制。”


(全媒体记者 付玉 通讯员 梁月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