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党味究竟是什么“味”

  “七一勋章”获得者、“二级战斗英雄”王占山,当年从战场归来赢得不少女青年倾慕。但他给自己定下一条“硬标准”:非党员不娶。“为什么非要找个党员?”王占山回答:“党员找党员,同命心相连。党员的身上就是同一个味,就能互相理解。”“同一个味”就是共产党员的党味。那么,共产党员的党味究竟是什么“味道”?

  党味应有“真理味道非常甜”的红糖味。陈望道先生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废寝忘食,连饭都顾不上吃。母亲心疼他,为他端去了饭和红糖水。由于过于专注,把墨水当红糖水喝了,还直呼“可甜了可甜了”。墨水怎么会甜呢?因为它的味道里蕴含了真理,并在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上产生了思想共鸣,这就是真理的味道。“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无数先烈为了真理、为了信仰,年纪轻轻就干大事,抛头颅、洒热血、献生命。夏明翰被捕后,英勇不屈,发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呐喊。长征途中陈树湘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率领“绝命后卫师”拼命抵抗,身负重伤被俘,苏醒后用尽最后力气撕开绷带,“断肠明志”,壮烈牺牲。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传承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学党史、强党性,昂扬革命斗志,时刻用真理力量来点亮“理想之灯”,高扬“信念之帆”,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让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党味应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味。北宋大文豪苏轼有一句诗很有名,“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一个人饱读诗书,那么他的才华、气质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引用过这句诗,他曾经讲到:“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更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而他本人精妙典故信手拈来、广博引用贯通古今的气质魅力也正是对这句诗的最好诠释。领袖的表率力量时刻引领着我们前进的航向,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终身习惯来坚守,让书香长相伴,让书卷气弥漫。读书长精神,长期坚持读书的人,自然会涵养真理之忠贞之气,会远离庸俗之气、浮躁之气,会散发浩然之气、蓬勃之气。

  党味应有“心系群众鱼得水”的泥土味。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把真情洒遍兰考大地;“最美奋斗者”杨善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行动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人民楷模”李保国,“帮山民致富,做太行愚公”,以实干让千万亩荒山换新颜。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被时间所铭记、被百姓所爱戴,就是因为他们身上历久而弥坚的“泥土味”,这是源自共产党员对党的宗旨的自觉践行和对群众的深情厚谊。鞋上不沾泥、身上不沾土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只有放下架子、甩开膀子、俯下身子接地气,多“脱鞋下田”,多闻“泥土味”,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乐,与老百姓坐在同一条凳上,共饮一瓢水,同喝一锅粥,把脚印留在了基层,把汗水洒在了田间,把实绩铭刻在群众心坎上。

  党味应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清新味。翻开我党的历史,崇德尚廉的故事不胜枚举。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提笔写了一封“借款信”,信中写道“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方志敏被俘后,敌人“一个铜板都没搜出”,几套旧的汗褂裤,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就算是他全部的财产了;大庆石油会战初期,生活条件艰苦,职工们常常吃不饱饭。但是王进喜与母亲给全家定了一条规矩:“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崇尚先进才会产生先进,争当先进才能先进辈出。先辈们的道德操守完美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更值得我们为之效仿跟随,为之永远追求、永远信守、永远涵养。只有甘于清廉,共产党员的味道才会愈发清新。党员干部要循着先锋模范的足迹,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拧紧欲望阀门,算清人生大帐,断掉非分念想,时刻保持自觉自净自省自警,筑牢思想防线,守牢廉洁底线,永葆共产党员的健康肌体不变色。

  味道,融入血,就成了信念;沁入体,就成了气质;化于心,就成了品格。人生有百味,优秀的共产党员身上也有着共同的味道,那就是坚持真理、热爱学习、联系群众、清廉守正的高尚品质和卓拔风骨,这是共产党人信仰、信念、觉悟和作风的外在反映,是发自内心、流淌在血液、融化为人格的精神气质,值得党员干部终身追求、留恋、回味。


(郭顺 洪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