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桔”新未来
——杨桥镇桔子产业发展调查
据《安庆市志》记载,杨桥朱红桔有百余年的栽培历史。当地有一株红桔树树龄逾150年,2016年“杨桥朱红桔”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目前,宜秀区杨桥镇桔子种植面积约4000亩,年产量近千万斤,以余墩村、余湾村种植较为集中,主要分散在农户的房前屋后,带动了当地休闲观光采摘和农家乐产业发展。今秋杨桥桔子又喜获丰收,但是存在滞销现象,杨桥桔子产业如何破局发展?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调查。
11月1日,游客在杨桥镇余湾村桔园里采摘桔子。 全媒体记者 江胜 摄
硕果满园获丰产
11月1日早上,记者从347国道进入杨桥镇,路两旁有不少摆摊卖桔子的村民。“我家桔子皮很薄,汁水又多又甜,来,给你尝尝!你也可以到园子里去采摘,我家桔园就在路边。”余墩村果农潘忠友热情地招呼着问询的游客。
杨桥镇种植桔子历史悠久。“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这里产的桔子就能卖1元一斤。”潘忠友说,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鼓励大家种桔子,如今余墩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种了桔子。
“现在桔子进入丰产期,一棵树能产200斤桔子,我家种了几十棵,一年能挣1万元。”潘忠友说,桔子树变身“摇钱树”,让他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今年气候不错,桔子品质高,汁多味美,十分爽口。”11月1日,在余湾村,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提着篮子、拿着剪刀在果园里挑选桔子,感受田园乐趣和金秋好“丰”光。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杨桥镇余湾村就会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当下,正是桔子成熟采摘季,余湾村千亩果园里,浑圆饱满的桔子挂满了枝头,吸引众多游客来桔子园观光、采摘,脸上欢快的笑颜已然成为桔子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目前全村有桔子园1200亩,年产桔子300余万斤。”余湾村党支部书记余帅说,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帮农户及脱贫户卖桔子。统一收购、统一分拣、统一包装,每年能外销桔子10万斤。该村还依托水果采摘,打造出集“采摘、游玩、垂钓”等于一体的“周末经济”,加快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助力全域振兴。
杨桥镇把桔子产业作为富民强村产业来抓,通过深耕本地农业品牌,打造农家乐园、桔子采摘园等农旅特色项目,以“田园采摘+自然风光+农家乐美食”融合发展的思路,打造出集“采摘、游玩、自然观光、农旅体验”于一体的全新“周末经济”,将游客“引进来”,以“周末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在余湾村,除了盛产桔子,这里还有着省级“徽姑娘”农家乐一条街、省级小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省级特色示范名村、省级桔子香生态园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多种称号。起始于2002年的余湾“徽姑娘”农家乐一条街,发展到现在已有十余家。“国庆假期每天爆满,一天要接待500多人。”余湾村大塘人家农家乐负责人谢秀珍说,她家以前也种桔子,后来看着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便发展起了农家乐。现在她家有40亩果园,春有枇杷、桃子,夏有葡萄,秋有石榴、桔子,还有垂钓园,每到节假日,都有游客来休闲采摘。
余帅介绍,余湾村现有农家乐14家,其中大多年收入在300万元以上。下一步,村里将逐步引导农户将老桔子树换成桃树,春夏卖桃子,秋冬卖桔子,丰富余湾水果的品种,增加农户的收入。
桔农愁销价钱低
今年杨桥镇桔子喜获丰收,但桔子销售却成难题。“今年只能卖两块钱一斤,就这样桔子还不好卖。”当地果农苏家红告诉记者,他家种植了5亩桔子,产量约1万斤,目前已经采摘了5000多斤。但他家桔子属于老品种,许多外地桔子品种优良,品质比当地的桔子好,能够卖上好价钱。“今年桔子喜获丰收,却滞销难卖,看着桔子树上熟透的桔子一个一个往下掉,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苏家红说。
余湾村超九成农户家都种有桔子,但多年来,当地村民多以摆摊零售、集中卖给批发商等传统方式销售桔子,效益始终不佳。“往年10月份桔子刚上市的时候,村民们还能卖个两三块1斤的好价钱,随着桔子后续大量上市、产品竞争等缘故,桔子价格也常常呈现直线下跌的趋势。”余帅说,为了改变落后的销售方式,村里建设了桔子一体化销售中心,自动化水果分级机对集中待售的新鲜桔子根据个头进行分类,经过清洗、烘干、打食用蜡等六道工序后,再进行统一包装、上市销售。余湾村还筹资兴建了水果保鲜冷库,这解决了当地部分桔子保鲜难题,利于错峰销售,增加村民收入。
“杨桥桔子以余墩村、余湾村种植较为集中,主要分散在农户的房前屋后,带动了当地休闲观光采摘和农家乐产业发展。”已经退休的宜秀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肖端兰说,目前杨桥朱红桔种植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比如种植比较分散,品质效益低。杨桥朱红桔以一家一户庭院种植为主,成片规模种植的比较少。由于分散种植,往往疏于管理,且管理水平低,加上生产管理成本高,给标准化栽培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果品产量和品质难以保证,生产效益比较低。
目前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果农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科技能力弱,难以胜任果树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水肥管控等技术管理工作。许多果农是长年粗放管理,造成了朱红桔树体普遍高大、树形紊乱、树势衰弱、“大小年”结果现象十分严重。另外,果农组织化程度低,产品销售困难。农户分散种植,组织化程序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当地果品销售主要是农户到菜市场或马路边销售,果品滞销腐烂损失严重,加上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措施缺乏,丰年果品市场销售十分困难,丰产不丰收,影响了果农积极性。
技改破局期未来
杨桥桔子产业如何破局发展?“开展适用新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种桔水平。根据桔子农时特点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师资力量,同时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广泛开展优新技术培训,并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现场实践操作、科技示范引导和跟踪技术指导等方式,有效提高桔农科技文化素质和种果水平,为桔子优质安全生产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撑。”肖端兰说。
同时,还要加强低产桔园改造,尽快恢复树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镇低产老桔园改造,克服“大小年”结果,并推广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促进桔子增产提质增效。要提高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联合生产、专业种植、规模经营、品牌销售,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有效组织起来,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果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收、果农增收。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杨桥果农年龄结构老年化,大多在60至80岁之间。“改良桔子品种,不仅要购买新品桔子,三年内还没有收成,以后怎么样,也说不准。”采访中,一位果农直言不讳,“我们这么大的年龄,担心投入与收入不成比,卖一年桔子算一年。”
“只有优质的桔子品种,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卖个好价钱。”11月4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姚成西说,几年前,他就邀请安农大的教授到杨桥实地查看桔子种植情况,建议种植早熟优良品种,加强果农管理技术培训。当地可以引导种植大户或村集体等,拿出一块“试验田”,种植优良品种桔子,让果农看到效果,才能吸引果农愿意去尝试,去改良品种、学习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杨桥桔子高质量发展,果农增收更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改变目前桔子产业面临的窘境,杨桥镇正在努力改变。“去年,我们在鹿山村、龙山社区、杨桥社区、仓库社区等村、社区规划1030亩土地,目前正在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让村集体先试种香橙,实行政府采购苗,且按照市场价包收。”杨桥镇党委委员陈祥说,待三年丰产期时,预计可实现亩产3000斤,保底收购价为每斤5元,以此通过这个“试验田”,让杨桥的果农看到效益,引导他们改良种植品种,实现更大增收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