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湖清水 护万顷碧波
秋高气爽,漫步宿松黄湖之滨,碧波荡漾,水草深处,成群的鱼儿穿梭游弋;芦苇荡里,不时有水鸟蹁跹而起,追逐打闹……黄湖的美丽是宿松县坚持守一湖清水、护万顷碧波的缩影。
宿松境内四大湖泊,自西向东分别是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统称为华阳河湖群,水面总面积776.4平方公里。近年来,宿松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锚定河湖管理工作目标任务,精准压实责任,综合统筹施策,有力有序推进河湖管理工作落实落地,大湖保护与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河长制”促河长治
河长制工作启动以来,宿松县先后出台了多种工作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设立了河长制办公室,完成了河湖分级名录,分级分段设立了河长,确定湖长制实施范围、组织体系、管护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建立了“一河(湖)一警长”“河长+检察长”为核心的责任体系,为全县河(湖)长制贯彻实施提供良好法治环境。截至目前,该县共有县级总河长2名、县级副总河长2名、县级河湖长7名、乡镇级河湖长152名、村级河湖长243名,今年1至9月,县、乡、村三级河长累计巡河达10146次。
2019年以来,宿松县共完成水利部及省市暗访交办的各类“五清四乱”问题整改17个,完成历史矮圩铲除22处,恢复湖容2934.1亩。今年截至9月底,该县下达河湖“五清四乱”交办函26份,督促落实问题整改63处;现场督查交办落实“河湖四乱”问题整改5处;深化“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下发检察建议书2份,共开展联合督查3次;按期完成水利部下达的535处疑似问题遥感图斑现场排查、复核及16处问题整改,完成省河长办暗访交办突出问题整改1处,完成了市县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1处,有力保障了河湖行洪安全和堤岸安全,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了安全屏障。
“联合体”成“大合唱”
宿松县龙感湖与湖北省黄梅县水域共享,两县签订了《龙感湖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及《共建美丽龙感湖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跨省联合湖长制。泊湖与邻县望江、太湖水域共享,三地河长办建立了泊湖联合湖长制,常态化开展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巡湖行动,并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各自水环境保洁责任区域,落实辖区内的水污染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了跨区域的联防联控。
2019年以来,宿松县先后实施了二郎河、凉亭河等中小河流域治理及北浴河、长溪河等生态小流域治理,还有黄湖下仓河湖联通及淤泥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工程总投资近10亿元。目前正在实施总投资38亿余元的华阳河蓄滞洪区工程建设和6950万元的龙感湖湖区水生植被恢复工程项目。
2020年,宿松县完成了四大湖泊管理范围的划定及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2022年完成了河湖健康评价及新的“一河湖一策”编制实施工作。同时严格规范管理涉河湖建设项目,加强对涉河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规范涉河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强化事前、事中过程管理。
“如今的大湖真的大变样了,过去的黑臭污水湖变成了水清湖畅、岸绿景美,成了我们村民茶余饭后遛弯的好地方。”居住在大官湖边的村民张家林见证了身边生态环境起伏变化,感慨万千。
“清除剂”破解难题
宿松县在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河长制是推进河湖管理工作的“利剑”,是解决水环境难点、痛点、堵点的“清除剂”。该县构建了层级清晰、责任明确、推进有力的县乡村三级河湖长组织领导体系,尤其是矮圩清退形成县级河湖长抓总,乡村河湖长抓实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河湖长和相关责任单位共同破解历史难题。
该县大力宣传禁捕退捕、渔民上岸就业帮扶等政策,积极引导沿湖群众进城务工,多种形式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使传统渔民主动上岸、主动就业,不依赖湖面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宿松县摸底登记圩堤多、长度长、面积大,全县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日常管理,认真落实和抓好“四个严禁”,严禁对1988年以后圈占的圩堤进行加高培厚;严禁未经批准在河湖管护范围内新建任何建筑物、构筑物;严禁对堤防管理范围内农民祖居房原址重建、改建;严禁非法采砂。同时强化部门联动,对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会商,对各类涉湖涉河的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形成河湖管理工作强大合力。
目前,宿松县总投资2.1亿元的大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工作全面完成,流域污水收集主管网和集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完工投运;总投资6.83亿元的华阳河湖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项目顺利实施,其中安徽省最长跨湖特大桥——黄湖大桥已建成通车,黄雀畈湿地公园一期建设基本完工,二期工程正在实施。同时,大湖保护和生态利用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发展“以渔净水、以渔抑藻”的生态渔业,2023年生态渔业经营管理正在进行,湖区技防设施建设和渔港码头建设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