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让垃圾分类新时尚成为新常态

  记者从城管部门了解到,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迎江区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分类体系,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以“互联网+回收”模式,大力推进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安庆晚报》11月2日)

  推行垃圾分类势在必行,这几年迎江区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互动”,在舆论宣传、基础设施配套、全链闭环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尽管乱扔乱抛得少了、“一扔了之”得少了,但要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选项”,让新时尚变成新常态,还得内外兼修、软硬兼施。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是理念、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一场自我革命。只有认识提高了、意识增强了,才能养成新的生活习惯、涵养新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要靠高密度、高频率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让每个人对垃圾分类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抓住重点对象,在“全民化”普及分类常识和知识的基础上,突出领导干部、少年儿童、商铺业主等重点人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创新宣教方式,既要宣传也要教化,既要内容通俗易懂也要方式喜闻乐见,既要线下敲门入户也要线上全媒融合,充分运用动漫、趣味游戏、情景体验等方式,让群众不仅看得懂分类导图,更看得见分类实效,进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观念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续加强正面引导和政策指导,逐步缓解和消除“不愿分、不会分、不能分”的各方阻力,赢得更多人的配合与支持。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萦绕耳畔。垃圾分类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必须人人参与、个个动手,才能行之有效。正所谓“知易行难”,在补齐设施设备、收运体系等短板的同时,要充分运用政策指导、利益激励和保障机制,主动为这种意愿的实现提供更多的便利性。譬如,出台积分兑换制等奖励措施,发挥志愿者的力量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发动专技人员手把手教群众使用厨余垃圾堆肥养花种菜……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好做法,要进一步总结提升,并在更大范围内运用,引导每个人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须知,持之以恒、聚沙成塔,就能让这边“分”景更美。

  再者,安庆市对垃圾分类划定有了“硬杠杠”。换言之,深化垃圾分类得靠他律来约束,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靶向督导和执法管理,尤其是对无所谓、随大流等不良现象“对症下药”,进一步提高分类投放的准确率。


(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