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跑出强村富民的“加速度”
——“脱贫后靠什么实现持续增收”系列报道之四

  洲头乡位于宿松县东南的滨江洲区,一丘十平、一面临江、三面环湖,是该县商品粮和优质棉花的主产区。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洲头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2020年,全乡1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仅340万元,最少的村仅6万元,各村收入大都来自鱼塘、土地发包收取的租金或服务费。近年来,洲头乡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揽,以推动农村强村富民为振兴路径,综合运用资产盘活、自主经营、抱团发展等模式,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2023年,该乡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000万元,村均收入超100万元,是2020年的3倍。

15.jpg

  洲头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洲头乡供图

  盘活资源提效力

  村集体经济跃上300万元

  1月16日,记者从洲头乡沿着宿复公路向北出发,穿过华阳河农场四分厂,便到了乌池村。乌池村地处丘陵、湖区与洲区的结合部,是宿松县的老牌“明星村”。在村部的荣誉墙上,记者注意到早在1998年乌池村就获得了“小康村”“小康明星村”等荣誉牌匾。

  “乌池村三面环水,多荒草湖滩,曾是基础薄弱的穷村。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的第一任村支书李留生带着村班子艰苦创业,开垦荒山坡栽杉种树,开发水面建养殖场,到1980年村集体已拥有6000余亩山场和水面;1985年,他们又建起了24门的轮窑厂;1997年,他们还在县城建起了8间5层的商务楼。”乌池村党总支书记刘象林介绍,在1998年,乌池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就有五六十万元;到本世纪初,村集体年纯收入就超过了百万元。

  单是村里的轮窑厂,每年就要给村集体带来100多万元收入。在2017年之前,乌池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都在200多万元。2017年,窑厂关闭,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水面和土地发包,年收入跌回了100多万元。守着几千亩水面和土地资源,收益不增反降,刘象林开始谋求增收的新出路。

  2022年,恰逢上一轮承包合同到期,在洲头乡党委的指导下,乌池村对辖区内的水面、土地、厂房等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梳理、盘点,并逐项制定使用计划,力求最大限度发挥集体资产、资源效益。

  2022年3月,乌池村将2800亩优质水面和500余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竞拍,承包租金达220余万元,实现了翻倍增长。2023年,乌池村又将村里闲置的山地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种植了100多亩贝贝南瓜,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2022年和2023年,乌池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在300万元以上。

  闲置资源“变废为宝”,集体经济“多点开花”。洲头乡瞄准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发挥“沉睡”资源效益,对闲置的办公楼、校舍、厂房等各类集体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按照“集中改造一批、公开发包一批、招引租赁一批”的“三个一批”模式,变存量为增量,最大限度发挥闲置资产效益。三年来,该乡先后盘活低效闲置用地8处、规范闲置资产24处,先后招引4家工业企业和6家现代农业企业投产见效。乌池村、西口村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规模较大的山场、水面、房产等集体资源实行公开竞拍,带动村集体净增收280万元。

  自主经营添动力

  村村有本发展的“生意经”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乌池村以丰富的集体资源跃居洲头乡“首富村”,而下夹村则通过自主经营闯出了强村富民路。

  “我们村没有任何集体资源,在2018年以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下夹村党总支书记潘玉峰说,面对“一清二白”的现状,村“两委”班子想办法、寻路子,最后将眼光放在了挖掘土地资源潜在价值上,通过“三步走”逐步实现点“土”成“金”。

  “‘第一桶金’是帮助企业流转土地获得的。”潘玉峰说。2018年6月,致富能人龚国安来到洲头乡拟打造万亩“稻虾连作”种养基地。下夹村璩营组地处347国道(北沿江)线,交通便利,地势低洼,适宜发展“稻虾连作”。彼时,璩营组的1380亩耕地因地势低洼,一到汛期就会发生内涝,庄稼总是歉收,土地租金每亩仅300元。得知有人来投资,潘玉峰和村“两委”班子立即行动起来,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用3周时间帮企业完成了土地流转,并帮企业协调用水、用电等事宜,获得了4万元服务收入,让下夹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如今,璩营组已建成洲头乡最大的“稻虾连作”种养基地,村民的土地流转租金也增长至每亩500元。每年,基地要向当地农户支付土地租金和就业工资累计100多万元。

  在尝到甜头后,潘玉峰又将目光瞄向了村里一片无人问津的低洼地。在后湖第二道防线两侧,因地势过低,排涝不畅,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常常被淹,大片土地处于“农户不愿种、大户不愿包”的状态。2020年,下夹村村委会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270户村民手中租下此区域338亩低洼地,当年年底,就开始着手对其中的90亩地进行改造,自主经营,种植水稻、养殖螃蟹。

  “我们请回了在外地从事螃蟹养殖的村民吴畏到基地负责生产管理,村干部都跟着一起干,白天在村里上班,晚上轮流到基地值班。”潘玉峰说,虽然干得很累,但成效很好。2021年10月,基地养殖的螃蟹上市,每只重量普遍在3至5两,每斤平均售价130元,供不应求,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纯利润9.5万元。

  2022年,下夹村继续对剩余的248亩低洼地进行改造,完善生产道路、田间排灌等基础设施,还将杂草丛生的废弃防洪坝整理出来,种了1800株桃树。基地面积扩大后,自主经营人手不足,潘玉峰有意将建成的基地对外发包,在基地干了一年的吴畏看到了螃蟹养殖的前景,便将基地承租过来,在池塘里养螃蟹,在稻田里养龙虾,还拿出50亩稻田试点稻虾蟹综合种养,年产值达260万元,村集体每年获得纯收入20万元。

  通过对外发包获得稳定收益后,下夹村又开始自主探索发展产业。该村将村部周边的80多亩土地流转到村集体自主经营,先后探索种植小米辣、小香薯等,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25万余元;2023年,该村又成立村级劳务公司,对外承接劳务服务,带动36名村民务工增收,带动村集体增收12万元。2022年,下夹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8万元,2023年增至70多万元。今年,该村又在谋划发展民宿、垂钓、采摘等乡村旅游产业。

  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力,村民收入也稳步提升。52岁的脱贫户方为青常年在下夹村劳务公司务工,他细算着收入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家有几亩地,租给村里发展稻蟹养殖,每年地租收入1650元;我平时在螃蟹基地干活,每年能挣12000元;我还有公益性岗位收入,每年9600元。”

  洲头乡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逐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谋划“大产业、小经济”发展项目,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该乡先后培育金坝羊肚菌、宗营百果园等村级自主经营“经济园”11个,实现村级自主经营性产业全覆盖,2023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60余万元。

  抱团发展添活力

  “集体经济强村”超60%

  脱贫之后,要一村富,更要村村富。洲头乡党委针对辖区内资源分布不均、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村,设立村级联合党委,推动村与村资源整合、抱团发展,以组织联建带动产业联盟、集体增收。

  2022年,洲头乡党委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决定由罗渡村、洲头村、小瓜村、宗营村、官洲村等5个地理位置相邻、发展条件相近的村组建洲头乡村级联合党委,并由联合党委牵头,整合村级产业项目发展资金700余万元,组织5个村以“飞地抱团”的模式共同打造党建联盟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该基地一期面积达200余亩,围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高标准建成50亩带有土壤监测、环境监测、水肥一体化等功能的智能连栋大棚。“我们有32亩大棚租给了种植户种葡萄,19亩大棚自主种植蔬菜。”宗营村党总支书记洪凤珍正在大棚里查看蔬菜的长势情况,目前,花菜、包菜、香菜等都已进入采收期,每天销往邻省的九江市场。通过对外出租与自主发展相结合,基地带动联合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以上,带动就近务工就业4000人次,年增加就业收入约32万元,为群众致富和村集体增收注入了新活力。

  2023年,洲头乡小瓜、官洲等7个村抱团发展建设产业集中区,整合资产收益、退宅还耕等项目结余资金500万元,争取上级项目资金7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6000平方米,已成功吸引浙江一家企业落户投资年产3000万只电机换向器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超1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带动就业务工200余人。洲头乡产业集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600亩,计划分期分批建设,“十四五”期间,计划招引落户企业10家以上,新增带动就业1000余人,力争产业集中区实现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年税收超3000万元。

  2023年,洲头乡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000万元,村均收入超100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增至7个。今年,洲头乡将继续以“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葡萄特色种植等现代农业;全力推进以纺织、箱包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集中区建设;围绕“一核三线”观光带稳步推进观光采摘、休闲体验、劳动实践等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振兴新道路,倾力做好集体强与村民富有机统一“共富文章”。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袁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