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博物馆寻“龙”

  从部落的图腾,到民族的象征,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龙的形象可谓多姿多彩。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一点的呢?作为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它们记录了包括龙形象从萌发到定型在内的诸多唯有漫长岁月才会发生的变化。

  在这个特别的龙年,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寻找龙元素的文物,看看中国龙在不同文物上的形象和文化内涵。

  西周夔龙纹青铜鼎

001.jpg

  众所周知,青铜器要有气势,牢牢掌控全场,器身上的纹饰很重要。在商周时期“出镜率”特别高的夔(kuí)龙纹,就自带神秘、庄重、威严的属性,还挺有气势的。

  《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说文解字》对夔的解释是:“夔,神魅也,如龙一足。”两本书虽然对夔的长相存在分歧,但是在“夔一足”这件事上还是达成了一致。

  《山海经》中长得像牛的夔,常常被称为“夔牛”;《说文解字》提到的长得像龙的夔,当然就是“夔龙”了。

  因为“一足”的特性,夔还作为寓言故事中的一个小角色出现在《庄子》里,即“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然而,文物上夔龙并不全部都是“一足”,有两足、有无足……那么,这件西周夔龙纹青铜鼎上夔龙有多少足呢?想知道的朋友可以到安庆博物馆去数一数,或者,也可以仔细观察本文配图。

  在传统文化中,夔龙常被用来比喻辅弼良臣,象征权威与尊贵。

  战国螭龙带钩印

002.jpg

  如果说“一足”是夔龙的特征,那么“无角”就是螭(chī)龙的特征。

  《说文解字》是这样描述螭的:“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

  《广雅》则是将龙根据鳞、翅膀、角等分为蛟龙、应龙、虬龙、螭龙:“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然而,在对《汉书·司马相如传》“于是蛟龙赤螭。”中的“螭”进行注解时,隋唐学者颜师古一口气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文颖曰:龙子为螭。张揖曰:赤螭,雌龙也。如淳曰:螭,山神也,兽形。”三种解释都没有提到“角”的事,可见,起码在汉末到三国这段时间里,一众文化人对于螭龙形象看法也不那么一致。

  不管文人怎么看,反正螭在民间的知名度很高。在“龙生九子”不同版本中,常常能见到“螭”的身影。在中国古建筑上,螭的“出镜率”也是相当高。有人认为,它肚子大能装水,所以将其用在建筑中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有人认为,它嘴大能吸火,所以将其用在建筑中辟火,这便是螭吻……

  如同夔龙的“足”,螭龙的“角”也不是那么确定,在春秋战国时的螭龙图案中,有角无角兼而有之……这件战国螭龙带钩印上的螭龙造型,有没有角呢?想知道的朋友可以到潜山市博物馆去看一看,或者,也可以仔细观察本文配图。

  在传统文化中,螭龙代表着尊贵和吉祥。

  清龙首螭纹玉带钩

003.jpg

  不同于之前的两位“老前辈”,这件藏于安庆博物馆的龙首螭纹玉带钩,诞生于清代。

  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龙首螭纹玉带钩有“苍龙教子”的寓意,多见于元明清时期。

  “苍龙教子”题材的流行,与《三字经》中那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有着密切的联系。

  窦燕山,即窦禹钧。我们知道唐宋之间有个“五代十国”,他就是那时候的人。在民间故事里,窦禹钧先是为富不仁,以势压贫而一直无子,后幡然悔悟,克己利人,广结善缘,其妻连生五子。之后窦禹钧通过言传身教,数十年如一日,培育孩子们的品德修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翶、窦僖,都相继考中进士,成为国之栋梁,当时人称“窦氏五龙”。

  “苍龙教子”的“意”同样积极且美好:表达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寄托望子成龙的愿望。

(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