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竖屏短剧何以突然降临?

  2023年,无疑是业界心照不宣的“竖屏短剧元年”。就在今年年初,《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再度席卷全网,昭示着短剧的劲风正稳健、有力地吹向2024。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足足有82集,剧情逻辑却不难捋清。大学生司念一觉醒来后穿越到1987年,嫁给了农村离异带两娃的养猪大户。面对周围人的重重刁难,她干脆利落地完成了复仇与升级,成长为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大女主。

  这部要素叠满的短剧拍摄仅耗时10天,后期投入不过8万,却在上线当日达成了超过2000万元的充值总额,直接地将短剧产业之盛带到大众面前。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土味霸总甚至通杀全球,出海短剧在海外市场创造了日入百万的商业神话。

  短剧时代何以突然降临?劲风过后的短剧热潮又将如何存续呢?

  短和爽是竖屏短剧两大奥义,分别对应着数字时代用户的移动终端使用习惯,与高压生活之下的情感诉求。更契合日常使用场景的短视频,已经被视作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逐步形成竖屏的使用需求,同时要求在短平快的节奏中获得最多的信息摄入与情感体验。而短剧,恰好同时切中这些痛点。

  竖屏,意味着电视剧随取随看成为一种可能。虽然动辄数十集,但短剧总体体量小而轻,单集时长通常在1-2分钟左右。单集时间短,因此要求剧情简短紧凑,剔除冗余的背景描述和情绪渲染。与传统电视剧相比,短剧贯彻“奥卡姆剃刀”原则,将主线剧情脱水后豪掷在他们面前。同时,在每集结尾戛然而止前预埋的“钩子”,又能让用户情不自禁地点开下一集,迫切地探索剧情的走向。

  单纯的“短”并不能成为用户为短剧上头的充分理由。只有剧情足够“爽”,才能真正拿捏用户的情感需求。短剧的主题往往交织反派、重生、虐恋、复仇等多重“爽点”。反转、狗血、超现实,是剧情的精髓所在。不论是寒门女主逆天改命,还是金手指战神大杀四方,主角的一切动机与行为都在为刺激用户情绪服务。尽管叙事逻辑经不起推敲,但“1分钟8个反转”下,高潮迭起的剧情走向让观众无暇思考,只需充分感知代入虚拟场景后的自我,获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感体验。

  与此同时,立于短剧时代的风口,出品方也开始逐步增加资本投入,力图在剧情框架大同小异的背景下靠制作弯道超车。据澎湃新闻报道,如今80-100集的短剧成本已远超30万元,更有甚者超过100万元。在“内卷”下有了日益精良的服化道与镜头语言,短剧正在快速吸纳不满于传统电视剧的用户群体。观众也乐于为整体观感更佳、情绪价值更到位的短剧付费,用几十元的“小钱”,买到更为良好舒适的观剧体验。

  尽管市场商机无限,但大众与业界对竖屏短剧的批评都不曾止息。为了追求情绪爽点而罔顾逻辑、毫无人文与艺术价值、压榨员工导致生态畸形……短剧制作中的诸多细节都备受指摘。行业的急速前进,注定了短剧编剧没有时间与余地打磨剧本,演员无法沉淀演技,更无人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探索新叙事。“安全地量产”,成为出品方确保自己能在风口及时分到一杯羹的稳妥之举,也意味着微短爽剧的上限止步于此,难有上乘之作。

  “短”“爽”的确带来暂时的效益,向专业化水准靠拢的制作亦为传播添了一把火,但当前的发展模式却无法成为短剧时代长久的燃料。没有质量与立意的加持,微短剧很难持续性地以小博大,更毋庸提创作出具有艺术品味的经典作品。跳脱既有的制作模式,让富有创造力的剧本与规范专业的创作团队相互增益,或许才能让短剧时代走得更为稳健长远。


(薛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