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如何留住一条想飞走的龙?——龙口村古井

今天是二月初二“龙抬头”

我们知道

“龙抬头”是一种

来自天文现象的传统节日

虽然它是客观存在的科学事实

但是这并不妨碍它被人们

寄托了许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实际上

类似针对自然现象的

情感寄托十分常见

龙口村古井

古今.jpg

龙口村古井。通讯员 郑卷英 摄


  在望江县高士镇龙口村、洗粉村一带,有很多古井,仅列入望江县第二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单的古井就有近20口,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又会被拥有无穷创意的劳动人民编排出怎样传奇的故事呢?这个故事,跟“龙抬头”一样,跟龙口村的村名一样,与龙有关!

  这个传说,必须讲到龙口村与望江县赛口镇汪洋村交界处附近的宝珠山。宝珠山就是典型的大自然鬼斧神工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此山无峰无脉,浑圆如球,周围多是褐黄色的土壤,唯独此山土石颜色朱红,神似暗火长燃不熄的宝珠。

  更鬼斧神工的是,宝珠山的西边,还有石龙山。石龙山不高,但是山脉很长,绵延20余里,其扭腰摆尾的形态恰如游龙。这石龙的龙头,正在龙口村境内——石龙山脉在此一分为二,中间夹一小湖,恰如巨龙张开了大口。龙口村,即得名于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看龙口村石龙庙一带卫星地图,能很容易找到石龙的龙口所在。

  如此有龙有珠的神奇地貌,不编排出点神话传说,实在是太可惜了。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巨大的蚌壳精生产了一颗硕大的宝珠。这事很快被传开,一大帮龙就赶过去抢夺。最终进入决赛阶段的龙有十条,都是身份地位比较高,素质比较过硬的巨龙。宝珠在十条龙的口中跑来跑去,十条龙哗啦啦一下子游到东海,哗啦啦一下游到南海,搅得四海不得安宁,海啸四起,不知掀翻了多少渔船。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一股股怨气直冲天庭,玉皇大帝坐立不安,忙派齐天大圣孙悟空前去察看。

  孙悟空根据线索追寻到龙珠时,那十条巨龙已经从大海溯江而上在望江县上空翻上翻下在抢一颗硕大的宝珠。大圣见状就掏出耳中的金箍棒,一棒打下,正好击中宝珠,轰的一声,宝珠直坠地下,就变成了现在的宝珠山。十龙见宝珠被孙悟空打下,纷纷降落在宝珠山的西边,横卧在地,头朝向东,等待它恢复原形,继续抢夺。

  当地老百姓得知十条龙降临此地,心中非常害怕它们兴风作浪,于是,就在十龙降临之地修建了十龙庙,每天都奉上贡品,五天一小祭,十天一大祭。整猪整牛地往庙里抬,让十条巨龙受用。

  当然,十龙终究等不到宝珠山变回宝珠。从这里故事分为两个版本:一说其中九条龙自觉从降落地点附近的泥塘河经武昌湖、长江回到大海;一说其中九条龙从降落地点附近的泥塘河经武昌湖游到望江县南头山的九龙潭里,后被麹公斩了八条,另一条断尾巴龙被逃走。麹公,即麹信陵,唐代吴县(今苏州)人,贞元六年(790)任望江县令。这位县令是望江历史上的传奇,可以确定我们将在以后讲到。

  无论哪一种版本,离开的都是九龙,也就是说,还有一龙一直坚守在宝珠山边。那九龙走的时候也喊它来着:“兄弟,这都多久了,那天打宝珠的那猴子都不叫齐天大圣了,改叫斗战胜佛了……”可它就是不肯走,比较执着。龙眠处平地隆起一座石头山来,便是石龙山。从十龙到只有石龙,十龙庙也就成了石龙庙。

  故事完了?当然没有,还没说到井,还没说到标题呢。传说中那条龙身份不一般,乃是南海龙子。南海龙王不见龙子踪影,又气又急,更害怕这事让天庭知道会受到惩罚,于是派出虾兵蟹将四处寻找。在得知龙子在望江后,急忙下达敕令,命令其十日内回归南海。龙子虽然很不情愿,无奈父命难违,第九日只得收拾收拾准备回家了。

  可是,这事龙口村一带村民不知道啊——试想一下,你家房子所在的一座山要走了……好在,第九日来了一名游方道士,他告诉村民,明天辰时,最后一条龙也要离开了:“若想留下这条龙,你们必须连夜打一百口井”。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村民,连夜打了一百口井,可算是把这条龙留了下来。

  以上就是龙口村与村内古井相关传说的全部内容了。当然,传说终究是传说。科学地讲,龙口地貌属于自然天成,村内古井多则源于村庄历史悠久,以及村民对古井的保护工作做得好。至于“留住龙”从科学角度也可以这么理解:“龙”与“雨”“水”有着紧密的联系,挖井取水可不就是留住“龙”嘛!

  说到科学和井,就不得不提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引述的尧帝时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也就是说,在尧帝时已有水井存在了。而考古发现显示,水井存在的年代还要更久远一些——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已经发现水井。

  龙口村的古井当然没有河姆渡遗址那么老,石制井圈的年份是清代。不仅古井仍在,石龙庙也还在。石龙庙初建时代也没有传说中那么久远,而是清乾隆年间。乾隆《望江县志》载,石龙庙在石龙山,祀龙神。石龙庙除了与龙有渊源外,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乾隆下江南经过西圩,并留宿于石龙庙两夜、亲书石龙庙御匾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乾隆十年(1745),望江西圩一带、床淤塞,每逢雨季泛滥成灾、田园被淹、民不聊生。当时的安徽巡抚高晋奉命勘圩修治。他到了西圩后,看到石龙庙处石龙山和宝珠山环抱之中,又位于泥塘河畔,风水极好,却残破不堪,便上书乾隆皇帝修庙,美其名曰求龙的神明保佑百姓免于水灾。乾隆看了他的奏章,为了安抚百姓,不但拨库银准予修庙,还要御驾亲临。后来乾隆下江南巡视,路经安庆府,专赴西圩并留宿于重修一新的石龙庙,亲笔题写了石龙庙牌匾。

  不过,石龙庙是否有乾隆亲笔题写的牌匾已经无从验证——古庙于1954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中遭遇灭顶之灾,房屋倒塌、庙宇毁灭、牌匾随水漂流下落不明。直到21世纪初,石龙庙才在当地村民的倡导下获得原址重建。


(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吴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