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善良之举 构筑坚实的道德基石

  67岁的储德素是岳西县温泉镇牌坊村村民。2008年以来,他靠收废品赚取的微薄差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岳西县红十字会“报到”,少则100元、多则1000元,向贫困地区捐款,1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安庆晚报》3月18日)

  读罢新闻,不禁暖意盈怀。储德素,这个普通人的善举,让人心暖,也让人心疼。

  心暖的是,他靠着在农村收购废品,16年里,将收废品赚取的微薄利润,一点一点地攒起,少则百元、多则千元,捐向贫困地区。期间,现存的捐款单可以铺满一整张八仙桌,这还不包括那些遗失在时间里的再也找不着的捐款单。这些捐款单不仅仅是他每次捐款的记录,更是他善行的证明与表达。作为一名普通人,可以说,储德素是社会道德的代表,他的身上集中了基层百姓最质朴的闪光,有着人性的温暖。

  “我吃过百家饭,最看不得别人受苦”,朴素的言语,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的情怀,而这也是他行善的动因。如果有人一定要追问储德素16年坚持行善的动机,那么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不得不承认他的这种动机没有丝毫的功利,其中只有单纯的良心。从中我们也窥视到了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因为他“吃过百家饭”,也曾受惠于他人的帮助,因此那种民间善良的基因在他的身上得以延续与伸展。“吃过百家饭”是社会道德在他身上种下的善良种子,故而才有了他“最看不得别人受苦”的同理感。而也正是这种同理感,让他一行善就是16年。

  让人心疼的是,他生活朴素,坚持行善16年,家中的新房成旧房,家具是收来的废品旧物利用,穿的衣十多年一身旧行头,吃的是粗茶淡饭,一个菜就能打发一顿饭。某种程度上他的行善是以对自己生活的苛刻来完成的。以至于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地劝他少捐一点,但他每次却总是以自己能养活自己来回答。可他这种养活自己,充其量是一种最低的生存需求。

  储德素不富裕,但却心怀善良,让人敬佩。而放眼望去,我们社会上其实像储德素这样心怀善良的人有着许许多多。如前不久望江县一群村民冒险跳入寒冷的水中,成功救起三个人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他们的善良之举构筑起了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石,让人心怀敬意与感动。

(未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