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时事评论->正文

流量漩涡中真实性的消逝

  4月12日,杭州警方发布警情通告,自媒体账号在网络发布的“在法国巴黎拾到小学生秦朗丢失的作业本”视频系编造,已依法对相关人员及所在公司作出行政处罚。此前,该账号博主发布视频隔空喊话寻找“秦朗”,相关话题迅速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秦朗丢作业”事件起初是一场网络调侃,后发展为全民热议的社会话题,最终演变成一则被称为“新黄色新闻”的虚假报道。这一系列转变,不仅与发布视频的博主息息相关,亦与纷纷介入的媒体、追逐流量的网红及广大网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场以“流量”为名的漩涡中,无数网民和信息被卷入其中,一步步深陷,最终共同编织出一场荒诞的互联网闹剧,同时也揭示了数字时代真实性的消逝。

  这里的真实性,是强调新闻报道(短视频内容)的事实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契合程度,要求内容与素材均真实。在自媒体内容弥散、人工智能开始深度参与的当下,真实性应该更受重视,而非被边缘化。

  首先,“新黄色新闻”的泛滥挤压真实新闻的空间。“新黄色新闻”指的是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内容肤浅却有煽动性、博人眼球的低质“新闻”。例如曾广泛传播的“西湖天价捞手机”短视频,官方证实其为自导自演的假新闻,但由于该视频广泛传播,网络热度完全压制官方自证,最终严重损害了西湖旅游形象。虽然“秦朗丢作业”事件未造成类似严重后果,但此类“新黄色新闻”对新闻行业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危害,挤占了公共注意力资源,剥夺了人们的知情权,消解了新闻的价值,对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传播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公众缺乏一定媒介素养,对“真实感”与“真实性”的追求具有偏向。视频中最吸引人的是事件的“真实感”——临近开学想方设法解决掉尚未完成的寒假作业,类似的童年回忆涌上无数网民心头。无论是过年期间的家庭琐事、看春晚时的反应,还是开学前夜补作业的紧张场景,这些短视频之所以迅速走红,正是因为捕捉到了人们普遍的情感和经历,营造出一种触及共同经验、引发共鸣的“真实”体验。这种体验,让人在观看短视频时往往先入为主地接受了内容,忽略了对素材真实性的审视。

  再者,短视频平台与众多媒体在内容审核方面的不足加剧真实性的消逝。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原本旨在提升用户体验,却为虚假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追求用户参与度和停留时间的同时,平台必须平衡算法的推荐逻辑,加强对内容真实性的审核。此外,平台还应建立更透明高效的举报反馈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内容监管,避免成为虚假信息的“温床”。而媒体,更应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严格核查转发内容的事实,避免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者。此次事件中,一些媒体未经核实便急于报道,不仅误导了公众,也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

  一条基本事实要素都凑不齐的蹩脚视频,在诸多“二传手”的助攻下,轻易发酵为全网热点。到头来,警方介入才还原真相——网红为了博取流量而根据段子进行的故事演绎。虽然事件画上了句点,却也映射出短视频平台和媒体在内容审核上的集体失守。这场以“流量”为名的漩涡,更提醒我们,身处数字时代,对真实性的维护不容忽视。


(余昭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