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里的“新茶事”
——安庆茶产业多元发展现状调查
安庆有茶园57.97万亩,综合年产值达81.08亿元,分别位于全省第三、第四位,茶叶带动了全市16万户茶农户均增收约2万元。安庆茶产业尽管有了面积、上了规模,但仍面临“品牌不响、龙头不强、产业质效不高”等短板,如何破局突围?记者近日跟随春茶收获的脚步,深入茶叶主产区,探寻安庆茶产业发展的律动。
四月的安庆,春山吐绿,茶香袅绕。
在太湖县,金黄色的黄金芽和嫩绿的白茶铺满了山岗,成为春日里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在岳西县,越来越多的茶企开始忙着生产红茶、黄大茶、夏秋茶等,忙碌的茶季从4月延伸到了10月……这些茶园里的“新茶事”,不断推动着安庆茶产业多元发展、提质增效,让绿色“小茶叶”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大茶业”。
图1:4月26日,在岳西县冶溪镇罗铺村,茶农正在用机器采收茶叶。通讯员 余跃华 摄
引进新品种,白茶、黄金芽成致富新产业
4月15日,记者走进太湖县牛镇镇龙湾村黄茶种植基地,只见层层叠叠的茶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色的光芒。肩挎小茶篓、头戴遮阳帽的采茶人穿梭在茶树丛中,在他们的一捏一提间,一颗颗金黄色的茶芽便“乖乖”地进到了茶篓里。
“黄茶的叶片很薄,采下就要放进竹篓里,而且要及时运下山。”茶农赵戬熟练地操纵着茶园轨道车,将工人们采摘好的茶青从山脚运到山腰,再转运至茶厂。
赵戬的茶园山高路陡,茶垄近乎垂直分布,“我的黄茶基地有500亩,都是芭茅山改造而来的。”2016年,在太湖县推动芭茅山改造中,牛镇镇党委政府经过考察,瞄准了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茶叶新品种——黄茶,并从安徽省广德市和浙江省安吉县引进茶企落户牛镇开荒种植黄茶。
黄茶,又叫黄金芽,它属于光照敏感型、黄色系变异绿茶新品种,具有干茶亮黄、汤色明黄、叶底纯黄的特点。黄金芽因为品种稀缺以及培植难度大、管护成本高而被称为“茶中大熊猫”。
“黄茶很小众,但深受江浙市场欢迎,前几年一斤能卖四五千元。”牛镇镇党委书记汪洋说,客商来牛镇考察后,都觉得牛镇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适宜黄茶的生长,试种后,经过检测发现,牛镇产的黄茶氨基酸含量比原产地(广德)更高,这更坚定了他们发展黄茶产业的信心。
回乡创业的赵戬随即加入了黄茶种植中,他承包500亩荒山,跟着客商学习黄茶种植。两年时间,牛镇黄茶种植面积就达到了近5000亩。“黄茶开始量产后,起初两年,我们都是把茶叶加工好后,送到安吉的批发市场去交易,但是因为我们这边海拔高,黄茶出来得晚,总是卖不上好价格。”赵戬决定做自己的品牌,自己卖。于是,在2019年他和几个黄茶种植大户成立了“太湖县牛镇联发黄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于同年9月注册了“牛镇黄茶”商标。“去年我做了3000斤干茶,卖了150多万元。”通过在网上“吆喝”,赵戬将“牛镇黄茶”卖到了全国各地,还积累了很多回头客,现在他已实现了自产自销。
经过八年发展,黄茶已成功在牛镇“安家落户”。“黄茶1亩能产20斤干茶,这几年价格虽有所下滑,但均价仍能达六七百元每斤,亩产值超万元。”汪洋说,目前牛镇的黄茶已陆续进入丰产期,年产干茶三四万斤,但大部分仍以批发形式直接销往了浙江安吉。为提高黄茶的经济效益,这几年牛镇在种好黄茶的同时,也在积极打造“牛镇黄茶”品牌,已成功申报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销售的黄茶统一使用印有“牛镇黄茶”的包装;该镇已连续两年举办“牛镇黄茶”茶文化节,极大提升了“牛镇黄茶”品牌的知名度。产茶季里,每天都有来自县内外的客户慕名来到牛镇品尝、订购黄茶。
图2:4月15日,太湖县牛镇镇龙湾村黄茶种植基地,茶农赵戬正在用茶园轨道车运送刚采摘的黄茶。通讯员 李晓华 摄
牛镇镇向茶树新品种发力,让黄茶成为当地茶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太湖县小池镇石霞村同样从茶树新品种着力,通过引进安吉白茶,培育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2017年,有安吉的客商来考察,认定石霞村的气候、土壤、海拔都很适合白茶生长,便决定来投资种植白茶。”石霞村党总支书记罗本和说,在了解到白茶产业前景可观后,村“两委”立即筹集资金、流转荒山荒地,进行白茶种植。
安吉白茶同黄金芽一样属于绿茶变异,是珍稀的白化茶树品种。“安吉客商的成熟经验和技术,加上石霞村独特的小气候,让我们成功种出了安吉白茶。”罗本和说,安吉白茶一亩能产30斤干茶,一斤白茶能卖四五百元,收益很好。如今,该村的白茶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并有了自己的茶品牌——“纯太湖”白茶,2023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9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4000多元。
“目前,全市黄金芽、白茶种植面积已有2万多亩。”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安庆综合试验站站长黄海介绍,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茶树良种化,推广舒茶早、石佛翠、龙井长叶等新品种,引进白茶、黄金芽等叶色特异品种,促进了茶叶品质提升,增强了茶产业发展的后劲。
图3:4月20日,太湖县牛镇镇南阳村黄茶种植基地,采茶工人正在将采摘的黄茶倒入框里,以便及时运往茶厂。通讯员 袁文杰 摄
延长产业链,变“一季茶”为“三季茶”
在安庆茶产业结构中,春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23年,全市投产茶园52.3万亩,干毛茶总产1.78万吨,其中有一半是名优茶。算起来,茶园亩均产量仅34公斤,比全省亩均产量的56.98公斤低近23公斤。要想提升茶园亩产产量和效益,开发利用夏秋茶资源是重要手段。
4月28日,在岳西县翡冷翠古坊生产基地,茶厂前又排起了长长的卖茶队伍。记者注意到,茶农大都是扛着麻袋来卖茶,麻袋里的鲜叶少则十多斤,多则四五十斤。
“我这是一芽三叶的大茶,一天能采20来斤呢。”古坊乡上坊村村民汪玉红告诉记者,她现在采的是夏茶,一斤能卖12元,每天能挣200多元。汪玉红家有5亩茶园,以前只采春茶,大概到谷雨就停采了,一季春茶只能挣三四千元。去年,茶厂收购夏茶,她采到了7月底,单是夏茶就挣了1万元。
“去年,我们试制成功金翠兰茶、红茶和黄大茶,将茶农的鲜叶采摘期延长到了7月底,带动合作的217户茶农户均增收3000余元,也让茶园的亩均产量提高到了100斤。”翡冷翠古坊生产基地负责人刘文兵告诉记者,这也是当地第一次实现了茶农夏秋茶的收入高于春茶收入。
刘文兵所在的古坊乡是岳西翠兰的核心产区之一,春茶只采到4月下旬,优质茶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去年,为推动岳西茶产业链迭代升级,安徽翠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翠兰公司”)在古坊乡建设茶叶生产基地,基地占地3600平方米,配置有金翠兰、红茶、黄大茶3套自动化生产线,日加工鲜叶最大可达7200斤,是岳西县域内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
“这套设备是安农大茶叶研究院的教授帮我们设计的,教授团队还结合传统烘青绿茶和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把夏秋茶的原料制作成了性价比高的口粮茶‘金翠兰’。”刘文兵说,今年4月中旬,茶厂就开始制作金翠兰茶,目前每天要收鲜叶四五千斤,加工茶叶时,车间内只需3名工人值班。
去年,金翠兰和红茶的市场反响很好,今年刘文兵准备制作5万斤金翠兰、4万斤红茶,目前,翠兰公司的包家、巍岭等生产基地也在同步制作金翠兰和红茶。到7月时,刘文兵就会开始制作黄大茶。“黄大茶所用的原料更大,一芽三叶、四叶的都行,还能实现机采。”刘文兵说,目前公司正在北方开拓黄大茶市场,一旦市场打开,黄大茶将在全县各个乡镇推广制作,带动全县茶农增收。
今年,刘文兵将会继续收购夏茶至7月底,“开发夏秋茶也需合理,要让茶树有足够的休眠期,这样才能确保来年春茶的产量和质量。”
在岳西县冶溪镇,夏秋茶的采摘期则被延长到了10月。眼下,这里的茶园,一排排茶树整齐划一,一簇簇鲜叶绿意盎然,当地茶园可以机耕机翻、机修机采,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家有50亩茶园,每年只留一两亩采名优茶,其余都用来机采夏秋茶。”村民胡志攀正拿着电动采茶机和妻子一道采收茶叶,他用机器掠过茶树顶梢,新鲜的嫩叶纷纷“飞进”了妻子拿着的收集袋中。
冶溪海拔低,茶叶长得快,胡志攀找不到采茶工,他索性舍弃了采名优茶,直接机采夏秋茶,在夫妻俩的默契配合下,一天能采2000斤鲜叶。
傍晚,胡志攀用车拉着采下的鲜叶,送到了当地村民胡炳旺开办的双寨茶厂。“现在的鲜叶收1.5元每斤,今天我们挣了3000元。”胡志攀拿着一天的收入,满意地离开了茶厂。胡志攀的夏秋茶从4月采到10月,能采5茬,50亩茶园能收入10多万元。
“现在我们一天要收10万斤鲜叶,冶溪有1万亩茶园开始实行机采夏秋茶。”胡炳旺说,夏秋茶采摘期比春茶长,也更省力,一亩茶园产值能达3000多元。双寨茶厂是冶溪镇最大的精制加工厂,不仅收购周边毛茶厂的夏秋茶,生产成加工精制茶出口,还开发了夏秋茶生产,每年该茶厂要出口3000吨干茶到非洲地区。
近两年安庆的各产茶县(市),均在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夏秋茶开发茶叶新品类,如今,红茶、伽玛茶、珠形绿茶、乌龙茶、黄大茶等新品已纷纷上市。潜山市五庙乡还整合本地茶叶和生姜农特资源,实施“姜茶相伴”特色产业振兴项目,开发生产姜茶、袋装茶等系列衍生产品,茶姜相伴的红、绿袋泡茶将出口销往俄罗斯、迪拜、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岳西县正在谋划打造岳西翠兰茶叶产业园和岳西翠兰超级加工厂,开发茶食品、茶饮料、茶日用品等茶叶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