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山河已无恙 英雄魂可归
三代人76年接力 烈士“等”来了亲人

  5月4日,青年节,蒙蒙细雨中的宿松县烈士陵园松柏苍翠、庄严肃穆。拾级而上,英烈墙前,新刻的三个黑底金字“李培仁”,赫然醒目。这是英烈墙上的第412个名字。这背后,是从山西长治到安庆宿松,阔别76载、跨越1000多公里,延续三代人的寻找与思念。

14.jpg

  李培仁烈士照片。宿松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大伯,我们来看你了!愿你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魂归故里……”时间回溯到一周前,4月23日,李培仁的侄子67岁的李维川,从山西长治驱车1000多公里,历经12个小时来到宿松县,寻找76年前英勇就义的烈士李培仁。英烈墙前,李维川轻抚新增的名字“李培仁”,俯身低咽,身后同行而来的四位子侄含哀拭泪。

  这场“相见”,他们等了76年。

  “大伯离开家的时候,他的女儿才两岁。他是兄弟五人里读书最好的,思想先进,革命理想非常坚定。”说起李培仁,李维川满是崇敬。

  1947年,30岁的李培仁调任宿松县第一区区长,在宿松解放区建立、发展过程中,他深入农村发动组织群众,先后建立了西黄村等20多个村级民主政权。刘邓大军主力转移中原后,解放区形势愈发严峻,敌人重兵“清剿”解放区。李培仁坚定执行“区干不离区”的指示,坚持在山区开展工作。1948年7月,李培仁不幸被捕并惨遭杀害。

14.jpg

  李维川执笔描金。 通讯员 程石欣 摄

  “直至新中国成立,家人都没有任何关于大伯的消息。1952年,家里多方打探,才知道大伯已经牺牲。那年,安徽省政府给大伯颁发了《烈士证明书》。”李维川告诉记者。

  一张黑白照片和一张几乎模糊的《烈士证明书》,记录着李培仁曾经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1岁。

  2000年,李维川的四叔李焕忠曾来宿松寻访,找到了李培仁惨遭杀害的目击证人,确定了他的埋骨之地。然而,那片区域已经建了房屋、有了住户,他们只好折返。

  时光推移到眼下,李培仁的埋骨之地依旧无法挖掘。

  “父亲临终前还惦记着要找到大伯的尸骨。”这次,李维川是带着全家的希望来的。

  为了让烈士忠魂有归宿,宿松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征得烈属们同意后,将李培仁烈士的名字镌刻在了烈士陵园英烈墙上。李维川说:“大伯是为了保护百姓而牺牲的,就让他在这里一直守护百姓吧。”这次,烈士魂归,延续三代人的接力寻访也得到了安放与释然。

  清风呜咽,哀思绵绵。李维川郑重执笔描金,父辈们的话语在脑海中闪回:

  “他聪明又机灵,书念得好!”

  “从卫生部到解放区区长,他干得还真不错。”

  “区干不离区,他那个脾气,肯定死守着不会离开的。”

  ……

  随着最后一笔落下,那个青年仿若笑立于眼前——眼镜下,追寻信仰的目光炽烈如炬、勇毅坚定。


(见习记者 杨浔 通讯员 程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