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倾心照顾三位残障兄姐三十余年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人间真情

  岳西县冶溪镇金盆村56岁村民胡四娥,三十多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照顾三位身患残疾且有疾病的哥哥姐姐,在当地传为佳话,并先后获得“安庆好人”“安徽好人”“第四届岳西县道德模范”“第七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她用实际行动温暖兄姐的人生,用朴素无华的道德力量感染着身边的人,用真情和奉献谱写出一曲孝老爱亲的赞歌。

14 拷贝.jpg

  胡四娥给大姐擦身体。

  执着坚守

  挑起照顾兄姐重担

  1989年,胡四娥经人介绍认识刘和建,两人很快情投意合,但刘和建的家庭非同寻常,他自幼被抱养到大伯家,伯母早逝,大伯有四个智力障碍并且聋哑的儿女,其中残疾程度稍轻的小女儿已经出嫁,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

  面对这个特殊复杂的家庭,胡四娥坚定地说:“我既然选择你,就会接受你的家庭,我们共同为这个家庭负责。”1990年,22岁的胡四娥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嫁给了刘和建。

  婚后,胡四娥每天在家做完家务活,便和丈夫一起干农活,快到饭点就回家做饭,照顾兄姐和卧病在床的公公。1996年冬天,公公病情恶化,老人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是三个需要照顾的孩子。胡四娥说:“爸,您放心,我一定会把三个兄姐当成自己的亲哥亲姐一样照顾好。”

  此时,胡四娥生育了一双儿女,嗷嗷待哺,为了生计,刘和建在外面做水电工赚钱养活全家,照顾兄姐和儿女的重担落在了胡四娥的身上,“我们无法用语言沟通,只能通过眼神和手势交流,但相处的日子久了,感情也越来越深,每次看到他们开心的表情,心里都暖暖的。”

  精心守护

  兄妹情深传为美谈

  时光荏苒,三个兄姐的身体越来越差。78岁的大哥生活无法自理,一日三餐都要把饭送到手上。因为大哥手打颤,饭菜经常弄脏衣服,有时饭碗还会摔到地上,胡四娥就把饭碗换成铁碗。丈夫刘和建经常不在家,胡四娥像对待父亲一样,帮大哥洗脸、洗脚。

  68岁的大姐,听力言语残疾,伴有癫痫病,每月发病一两次。2014年冬天的一个傍晚,胡四娥在外面干农活回来,发现大姐不见了,她立即拿着手电筒去找,寻遍周边的山沟山洼,直到第三天才找到大姐。大姐懵懵懂懂地傻笑着,看到弟媳憔悴的样子,她好像知道自己惹了麻烦,自此再也没有走出过村外。大姐还很“淘气”,经常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胡四娥并没有制止,而是任由她翻,翻完了再去整理。

  63岁的二哥患有贫血症,2015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天空飘着鹅毛大雪,胡四娥正在烧年夜饭,二哥突然倒地,不省人事。丈夫立刻骑上摩托车,她在后面扶着,顶着风雪,把二哥送到医院。胡四娥在医院里整整陪护了一晚。家里虽然很困难,但胡四娥还是省吃俭用给二哥买了补药,才得以很快康复。

  “四娥,你过得累吗?”有人这样问她。“我跟三个兄姐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是前世修来的缘分。他们遇上了我,更遇上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照顾好他们,他们就能感受到更多的爱和快乐。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我无怨无悔。”胡四娥说。

  不离不弃

  赢得社会广泛点赞

  20世纪90年代末,冶溪镇敬老院投入使用,邻居们建议把几位兄姐送到敬老院。“大哥生活无法自理,大姐经常发癫痫病,二哥相对好一些,但都需要悉心照料。他们年龄大了,换个生活环境肯定不习惯,更重要的是一家人生活了这么多年,谁也离不开谁。”胡四娥表示。

  “四娥每天起早贪黑,回到家里还要照顾三位老人,老人牙齿、胃口不好,她会把饭菜煮得很软乎。她还经常把三位兄姐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邻居刘良云逢人就说,这些年,她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心里时刻牵挂着兄姐,真是不容易。

  “胡四娥夫妇为人公道,吃苦耐劳,与邻里相处融洽,2014年,村组将她家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兄姐也都被评为五保户。胡四娥心怀感恩,更加辛勤劳作,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顺利脱贫。她还省吃俭用,盖了一栋新房。”金盆村党支部书记刘焱林说。

  胡四娥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她以身作则,教会儿女如何做人,培养出了一对懂事孝顺、勤奋好学的儿女。女儿年幼时帮着做家务,儿子读书很努力,拿了许多奖状和奖学金,还经常给大伯擦脸刮胡子、搓澡洗衣服。“在这样一个家庭长大,我懂得父母的艰辛。现在我已经参加工作,但我从没想过退缩,我要像妈妈一样,担起照顾好每个老人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安享晚年。”儿子刘鹏说。


(全媒体记者 雷琳琳 通讯员 许东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