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秋季学期将投用新教材
教育一线提前“做功课”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新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8月26日,记者采访获悉,暑假以来,各级教育部门相继开展培训工作,相关一线教师提前“做功课”,以便尽快熟悉、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
从起始年级开始使用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新教材是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的。此前出台的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课标是教材的编写依据,教材是实现课标的载体。目前的老教材是基于2011版课标编写,因此需要新教材。
哪些年级要换新教材?2024年秋季,“九年一贯制学科”(即语文、数学这类从一年级到九年级都有的学科)从起始年级换新教材,即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非九年一贯制学科”(即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从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例如,秋季八年级物理就要换新教材。
此外,《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首次列入了大字版教材,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低视力残疾学生使用。
新变化:
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学取向
“新教材将每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合并为一个版块,每单元后新增‘阅读综合实践’版块,原来的‘名著导读’版块改为‘整本书阅读’,在内容上作了精减,部分篇目和单元作文训练有所更新或调整。”安庆市延乔中学语文老师汪加龙认为,新教材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死记硬背的内容减少了,习作的量也少了。只要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就能够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迎江区滨江实验学校数学老师吴霞燕表示,新教材更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注重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每学期都增加了不少于10%的综合实践内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听说比重增加,强化语音基础,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并正式加入语音知识板块,增强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教材还融入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树立国际视野。另外,写作要求进一步得到提升,强调以读促写,灵活运用语言表达个人见解,不再局限于模块式写作。”绿地实验学校初中英语老师吴君说,新教材注重读写结合,每单元一篇主阅读,读写联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迎江区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研员孙开萍告诉记者,新教材以能力发展和行为塑造为导向,创设生活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知识、明概念、懂运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健康生活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实现以传授健康知识为主向培养健康技能与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为主的转变。
新学期:
做足准备适应教材改革
“新教材是在原有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完善,对部分课文、章节有增删,教材栏目做了调整,增强了时代性、实践性。”迎江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朱军说。
这个暑假,各学科省、市培训相继举办,开学前及开学初,各学科新教材教学的区级、校级培训也将陆续开展,帮助老师们用好新教材。
不少参加培训的一线教师告诉记者,新教材强化了育人功能,充实调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选文,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贴近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初中化学新教材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实践探索与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老师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理念,积极探索符合新教材要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市绿地实验学校化学老师张筱涵说。
延乔中学地理老师杨萌萌认为,地理新教材增加了“思与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栏目,将地理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之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采访中,一线教师们表示,家长和学生不用太担心,新教材知识体系变化不大,只要保持平常心,跟着学校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完全可以很好地适应教材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