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黄梅戏 多让青年人“挑大梁”
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演员们排练情况如何?“大家酝酿一下情绪,我们再来走一遍……”9月5日上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排练室内,演员们在老师和导演的悉心指导下认真排练黄梅戏《西楼会》,力求把每个动作做得优美舒展。(《安庆晚报》9月6日)
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时代变迁,其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让年轻一代演员挑起大梁,成为黄梅戏乃至其他剧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戏曲艺术的传承,最重要莫过于培养年轻演员。正如我们在黄梅戏《西楼会》排练中看到的那样,剧院大胆启用了“00后”年轻演员汪春霖——她首次在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舞台上挑战“小生”角色。这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一次突破,更是黄梅戏艺术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一次尝试。年轻演员敢于尝试不同角色和表现形式,是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和风格,这种变化和创新,正是黄梅戏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键因素之一。
剧院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启用年轻演员,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为黄梅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真正为年轻演员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依靠一次两次的艺术节是不够的。这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例如,剧院和政府部门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举办青年戏曲演员大赛、组织提供更多观摩学习机会等,持续不断地支持和鼓励年轻演员成长。
戏曲演员成长为名家名角,往往需要多年的技艺磨练和艺术沉淀。和名家名角相比,让年轻演员“挑大梁”,毫无疑问是一种挑战,但更是一种机遇。剧院敢于让年轻演员在重要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这是一种信任和鼓励。对年轻演员来说,这种信任不仅仅是一次演出机会,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体验——从对剧本的理解、角色的揣摩,到表演技巧的提升和情感表达的丰富,年轻演员在一次次挑战中不断磨砺技艺,提升艺术水平,最终成长为优秀的黄梅戏传承人。
与此同时,年轻演员的崛起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他们的创新和表现,也将为黄梅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展依靠一个地方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通过更多的跨区域交流和合作,让黄梅戏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赢得更多观众和市场,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表演机会和成长平台。
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给年轻演员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不仅是对年轻一代的信任和支持,也对黄梅戏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年轻演员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艺术创新与发展的期望。相信在更多的支持与努力下,黄梅戏这朵艺术之花,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开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