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之际
从1992年的第一届到2024年的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不知不觉已走过30多年。
30多年来,打造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知名节庆,使安庆真正成为精品文化特区、戏剧演出基地和戏曲人才集聚地,是黄梅戏艺术节矢志不渝的目标。而作为安庆亮眼的文化品牌,“三年一大节、每年一小周”,黄梅戏艺术节已然形成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连续9届都以不同的风貌带给观众惊喜。
30多年来,得益于一以贯之的重视与扶持,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影响日益扩大,向世界展示着新时代黄梅戏的风采与魅力。
《六尺巷·宽》剧照
《七夕传奇》剧照
名作满园 百花齐放
作为黄梅戏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诞生了黄梅戏的一位位名家,推出了一台台大戏。《打猪草》《蓝桥会》《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等诸多黄梅戏,经代代艺人精心批拣、粉墨演唱,广布海宇、传诸后学,一首首乡间山歌小调统一体系、形成风格,黄梅戏唱响全国,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从第一届到现在已经有32年了,我也在安庆扎根了四十多年,可以说我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见证着黄梅戏艺术节这一路走来。三十多年来,黄梅戏在这片土地上根深叶茂、繁荣昌盛。”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说。
1992年,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落户安庆。此后,1995年,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如期而至。1997年,安徽省政府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又确定1998年为黄梅戏艺术年。在2003年,安庆市成功举办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如今,黄梅戏艺术节已成为全国黄梅戏艺术团体同台竞技的舞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在这里展示,一批新创剧目从这里走向全国。
“每届艺术节坚持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剧‘三并举’,应邀参与的各个院团的演出剧目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国家一级演员、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原副所长江丽娜表示,艺术节上集中展示了各院团剧目生产、传承发展的最新成果。
首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上花车游行展现有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王熙凤与尤二姐》,也有当时的新剧目《越女情仇》《状元女与博士郎》。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组委会大胆创新,打破此前全部是本土演员的局面,除本土剧团新编黄梅戏《孔雀东南飞》《小乔与大乔》《富贵图》外,也得到了鄂、苏等地剧团的支持;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演出团体进一步扩大,省内外11个剧团共推出《孔雀东南飞》《徽州女人》等13台剧目,此外还有全国黄梅戏票友大赛、黄梅戏民间团体小戏调演等。
名团经典多、原创精品强、省市联动是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演出剧目的特点。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徽州往事》《浮生六记》《五女拜寿》、市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半个月亮》《鸳鸯剑》、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带来的《风尘女画家》《牛郎织女》、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原创大型黄梅戏《独秀山下的女人》等纷纷亮相艺术节。
在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粤、苏、鄂等省国有、民营黄梅戏院团携带新戏来到安庆,23台剧目集中展演:《大清贤相》《小乔初嫁》《妹娃要过河》《活字毕昇》《寂寞汉卿》等新创作的优秀作品关注时代、为民讴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达到较高水平。
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现代戏是重头戏,目光投向英雄模范、精准扶贫等领域。开幕式大戏《邓稼先》讴歌英雄人物,讲述家国情怀,闭幕式大戏《老支书》跳出扶贫题材戏的窠臼,塑造了一位性情有点固执、思想有点陈旧、又可亲可爱的基层干部形象。
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聚焦“建党百年”,《不朽的骄杨》《青春之歌》《共产党宣言》《红梅赞》等剧目将红色经典故事融入黄梅戏舞台,挖掘传统戏曲的时代价值,《初心》《江城飞絮》《我的乡村我的亲》等现实题材剧目集中反映了黄梅戏工作者在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和歌颂新时代方面的最新成就。
即将启幕的第十届黄梅戏艺术节,广泛的题材、多样的剧目类型体现人民视角和时代精神是一大亮点,来自6个省市的黄梅戏院团将带来18部新创剧目、8部保留剧目、21部新创小戏,一批反映乡村振兴、廉洁文化等的新创黄梅戏小戏将首次在艺术节展示。
《郎对花姐对花》剧照
《只为乡愁》剧照
惠民乐民 盛宴齐享
历届黄梅戏艺术节上,戏曲展演更像是新老朋友的欢乐聚首。台上酣畅表演,台下跟拍哼唱,没有老少之分,没有观众演员之分。
32年前的宜城街头人山人海,千名戏剧人齐聚安庆。首届艺术节历时7天,观众数量达万人次以上,化妆游行、花卉灯展和多彩的街头文化活动成为安庆戏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在群众性演出基础上做大做强,开幕式组织方阵,并在“节庆”的同时强调“中国”及“黄梅戏艺术”的表现。第四届黄梅戏艺术节突出“黄梅飘香进万家”主题,将演出设在大街小巷,进社区上街头,艺术节成为群众性的盛会。
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开、闭幕式暨文艺演出首次在露天举办,各县市区开展了10大类共50余项系列活动,皖南七市戏曲票友大赛、广场文艺天天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贯穿整个艺术节。期间,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有关黄梅戏的全景式纪录作品《黄梅戏》首播,全国唯一一家黄梅戏专题博物馆正式开馆。
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还举办了折子戏、黄梅戏票友演唱会、音乐会和综艺演出等专场群众文化活动,24台优秀剧目42场精彩演出,观众近4万人次,平均每场演出上座率达80%以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感受戏曲艺术魅力,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推出10元惠民票价,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剧院,享受艺术盛会。剧目展演期间的11场公益性专场演出,邀请城市建设者、公交车出租车驾驶员、基层文化工作者、环卫工人、大学生创业者等11个群体近5000人免费走进剧院观戏。
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则秉承“节俭办节”的理念,开幕式简约而隆重。艺术节期间,安庆周边地区与黄梅戏有渊源和影响的非遗传统戏曲首次在安庆集中展演展示,促进戏曲类非遗项目传承交流、惠民乐民。
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以“百年风华·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艺术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6类30多场活动,突出了新媒体传播优势,扩大艺术节在广大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
如今,“出戏”又“出人”的黄梅戏艺术节早已是促进交流互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在第十届黄梅戏艺术节的前站会上,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雯表示:“我们将借非遗‘黄梅戏’和非遗‘芜湖铁画’的碰撞,把最好的舞台艺术精品奉献给观众。”
《乱世才女》剧照
《红楼梦》剧照
以戏为媒 文商齐鸣
文化“心连心”,经贸“手牵手”。
首届黄梅戏艺术节在经贸洽谈中商品交易总额突破6亿元,其中现货交易占一半以上,达36631万元,对外经贸洽谈共签订意向、协议、合同项目26项,引进外资3997万美元;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安庆大电厂项目被批准立项,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工业、开发性农业、商业旅游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深入洽谈中擦出互利共赢“火花”;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投资与贸易洽谈会集中签约项目53项,会外签约项目有100多项;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有近千名客商参加,2009皖台(安庆)经贸洽谈会、2009安庆投资说明会、项目对接会,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安庆市比较优势的产业项目成功推介,54个项目落户安庆;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成功举办第一届“唱黄梅、兴安庆”圆桌会议和安庆市投资发展环境说明会,签约项目100个,总投资额达515.5亿元。
依托历届黄梅戏艺术节,聚焦“文旅搭台、经济唱戏”总目标,一场场有号召力的大型演艺项目迅速聚集海量客流,安庆商贸文旅成果顺势而增。
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展了地方特色名品展、地方名吃名点美食联展,举办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市民和八方宾朋听黄梅、品美食、游安庆,不亦乐乎;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突出戏曲进景区,持续擦亮“黄金周·黄梅戏,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区域品牌;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听黄梅、买名品、品美食”文化商贸活动共展示展销50多个品牌400多种特色文化艺术品、中华老字号产品及地方特色名优产品,全市接待游客61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亿元,分别同比增加19.6%和23.5%……
层次高、规模大,带动力、影响力自然强。第十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黄梅戏文化市集、青年音乐节、古城记忆等文化消费活动火热开启,“景中看戏、戏中赏景”“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将成为安庆文旅经济新的增长点。
“历届黄梅戏艺术节通过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集中汇演,满足了群众社交互动、休闲放松、追求美好生活的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在整合旅游资源和打造差异化演艺项目上下功夫,突出展示安庆的文化底蕴、经济实力和人文精神,为演艺经济注入更深层次的可持续的活力。”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让艺术节带来的“流量”变“增量”,安庆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