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织锦绣 沃野绘新景
湛蓝的天空下,巨石山下5000亩小红稻连成一片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一排排钢架大棚错落有致,里面是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食用菌,俯瞰下去犹如一节节盛满了致富希望的高速列车;辣椒种植基地里,一串串辣椒挂满枝头,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着采摘,分拣、打包、搬运……金秋时节,记者行走在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到处涌动着特色农业发展的澎湃热潮,一幅产业富民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金秋时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果蔬大棚与绿色树木、乡村道路、村庄民居等相互映衬,呈现出秀美的乡村田园风光。 全媒体记者 江胜 摄
大棚经济“棚”勃发展
9月13日,宜秀区罗岭镇罗岭社区生态园大棚内,一个个毛茸茸、青嫩嫩的瓠子挂满瓜架,一根根细长饱满的四季豆垂在架间,一排排绿油油的蔬菜长势旺盛,迎来了丰收季。
过去,罗岭社区群众收入主要依赖传统农作物种植,增收渠道窄、收入微薄;社区集体底子薄,无产业支柱,集体经济薄弱。如何寻找致富出路?成了摆在罗岭社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地太散、人不齐,无技术、无销路,建设蔬菜大棚这条路行不通。”罗岭社区党委书记严云虎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社区产业动员大会上提出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时,部分群众的质疑声让社区干部倍感压力。群众思想观念一时扭转不过来,对社区发展产业不支持、不信任,发展的步子迈不出第一步,该怎么办?为此,严云虎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思变求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整合利用抛荒地,大力发展大棚经济。2021年,该社区建成8个大棚共40亩,引进了安徽省徽黔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盛泰农业有限公司,实行联建共建,并制定了露天和大棚多品种瓜果蔬菜种植产业发展战略,以此破解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无渠道等难题。
“一亩地可以收3.5吨蔬菜,今年产量高,我们有固定的收购商,他们根据蔬菜品质给出的收购价非常可观,预计此轮收益近20万元。”严云虎说,把大棚蔬菜作为社区的支柱产业,是社区“两委”外出考察学习并多次组织召开党员议事会、党员大会探索集体经济出路,然后经过多方考察、论证选定的。“只有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带动社区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据了解,罗岭社区生态园于2021年开工建设,分三期建成,规划建设面积200亩,总投资1200万元,建设90亩蔬菜大棚和占地900平方米的蔬菜分拣车间。为了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罗岭社区引进安徽盛泰农业有限公司以联营联建的合作模式,栽种瓠子、黄瓜、茄子、莴笋、小红椒等蔬菜品种,实现生态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90亩、露天种植面积120亩,蔬菜种植基地年产值达30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周边居民组24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50户170人,户均增收1000元。
为了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罗岭社区还建成1200平方米的储藏室和冷链库,并配套2700平方米的烘干房,在保证果蔬品质新鲜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市场需求将蔬菜加工成其他干货出售,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整合延伸。“目前罗岭镇凤溪社区、林椿村、黄梅村和罗岭社区共计发展大棚种植面积140多亩,每亩效益近4000元,带动近400名当地群众就业,实现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收’。”罗岭镇副镇长朱方胜说。
共建共赢“椒”筑振兴路
眼下正值辣椒采摘季,记者走进罗岭镇辣椒种植基地,一垄垄翠绿的辣椒植株长势旺盛,一个个翠绿或鲜红的辣椒挂满枝头,甚是喜人。前来务工的村民三五成群穿行在基地里,他们熟练地挑选、采摘辣椒,现场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这种二荆条辣椒是川菜不可缺少的调料,也是火锅底料、豆瓣、榨菜等调味品的主要原材料,一直受到省内外食品加工企业的青睐。”罗岭镇姥山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凯说,当天上午共采摘了1万斤辣椒,即将发往江浙市场。
为了把小辣椒做成大产业,2022年,姥山社区盘活40亩闲置土地,种植“订单辣椒”,带动社区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今年姥山社区种植露天小辣椒面积400余亩,亩产约5000斤,市场价格每斤1.5元,年产量可达200万斤,预计销售收入近300万元。姥山社区与罗岭蔬菜种植合作社签订保底价收购合同,实现订单种植,并带动50余人就近务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增加60万元。
种好一株椒、振兴一个镇、富裕一方人。2022年,罗岭镇紧扣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目标定位,依托天然资源优势,聚焦“切口小、成本低、见效快、可推广”的产业发展路径,积极对接安徽省徽黔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种植采摘周期长、经济效益好的辣椒品种,通过“基层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共建共赢模式,发展辣椒种植,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新引擎”。
朱方胜介绍,今年,罗岭镇种植露地辣椒达2000余亩,为了保障种植户和村集体效益,罗岭镇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供苗、统一移栽,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与专业合作社签订鲜椒购销合同,订单式收购辣椒,帮助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销售等问题,保障辣椒的收成,在促进农户增收的同时,也为壮大集体经济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罗岭镇始终围绕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做文章,积极对接外界资源,2023年12月初与“中华老字号”安庆市胡玉美酿造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达成辣椒种植加工一体化项目合作。胡玉美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在罗岭镇建设辣椒育苗、种植基地3000亩,同时建设厂房及办公楼8500平方米,建设辣椒初加工生产线10条,正式投产后年产值将不低于1亿元。
拓宽致富新“稻”路
眼下,罗岭镇的小红稻已进入了成熟收获期。放眼望去,金色的稻田与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秋风吹过,饱满的稻穗泛起一波又一波的稻浪,大型收割机在稻田来回穿梭,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金黄色的稻谷从机舱中喷吐而出,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最美的“丰”景。
罗岭镇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多年来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缺乏特色产业。为了改变农业主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困局,2017年,该镇积极盘活村级资金、资产、资源,流转1800多亩土地与宇顺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特色红稻品种“两优6068”和“徽两优1898”,发展订单农业,并通过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栽插,集中化收割,建立规模化体系。今年,罗岭镇小红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预计总产量2500吨左右,产值约800万元。
近年来,罗岭镇致力于建立健全小红稻全产业链发展,与宇顺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确保育种、种植、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的资源要素得到全面保障。该镇相关部门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完善生产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灌溉系统、仓储设施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设备,提升小红稻的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速增效。
“罗岭镇耕地面积3.8万亩,水面4.5万亩,山场4.7万亩,素有‘三分山水三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及鱼米之乡的美誉,荣获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朱方胜说,去年,全镇的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突破100万元,实现从后进镇到先进镇的美丽蝶变。该镇还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如今,罗岭镇正在向“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的愿景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