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生新闻->正文

以“和”为贵注入新内涵 “调解法”扩展为“工作法”
六尺巷陌开出和谐花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桐城市考察时,亲切地对大家说,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据《桐城县志略》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土地纠纷,写信向远在京城的张英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回信豁然醒悟,主动退让三尺,吴家备受感动,亦让出三尺。

  这条巷子长约100米、宽2米。几百年来,其所传达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理念产生深远影响,改善了社会风气,成为桐城的一张文化名片。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一项以该巷名字命名的基层治理工作方法——“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之中。

  近年来,桐城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六尺巷”文化,形成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村民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核心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径,为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体系提供了鲜活样本。

11.jpg

  桐城市翻身社区组织当事人在睦邻会客厅调解纠纷

  缘起:以古喻今、以“让”调解、以“和”化人

  日前,记者来到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法庭,探索“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起源。

  “刚开始他们情绪对立,经过我们释法明理,适时用六尺巷的典故引导双方互谅互让,最终打开心结,尽释前嫌,案件得以妥善化解。”孔城法庭庭长张诚向记者讲述了一起典型的调解成功案例。

  去年9月2日,伍某在某园林公司工作期间不幸被毒蜂蜇伤,当即被送往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伍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双方就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死者家属情绪激动。

  接到调解请求后,张诚立即前往孔城镇综治中心,对双方展开“背对背”协调,不断释法明理。最后,经过两次调解,在多部门联动下,双方达成和解,某园林公司赔偿死者家属60万元,立即支付30万元,余款30万元分期支付。为巩固调解成果,依据双方的申请,孔城法庭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这起毒蜂伤人致死事件在诉前得到圆满化解。

  张诚说,2015年,桐城法院将六尺巷文化创新运用于诉前调解,提出“六尺巷调解法”,分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率先在孔城法庭试点运行,当年产生明显成效。他全年办理案件242件,大部分案件以调撤方式结案,无一起上诉,无一件信访。

11.jpg

  桐城市人民法院双港法庭运用“六尺巷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总结,2017年7月,桐城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六尺巷调解法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广泛推广,形成六尺巷特色调解品牌。同年,安庆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试点推行,经过几年实践,培树了“三孝、朴风、乡贤”调解法等六尺巷调解法系列子品牌。

  创新: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

  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六尺巷调解法”该如何适应新形势,高质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2021年8月,桐城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造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报告》,紧密结合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将六尺巷中“和为贵”精神融入基层治理,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通过“六事六前”治理方式方法,构建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形成了“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枫桥经验”的安徽样本、基层治理的善治品牌。

  桐城市文昌街道翻身社区七里香溪小区二期有420户居民一直使用临时电,深受“动不动就停电”的困扰,时间一长,不少居民拒绝缴电费以示抗议。业主与物业、开发商之间的关系紧张,物业管理一度陷入瘫痪。

  2022年3月,翻身社区依托“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设立“睦邻会客厅”,形成社区事务综合调处机制。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叶鲜和网格员张红多次深入居民小区,邀请开发商、物业和群众代表到睦邻会客厅交流,一手推动开发商履行义务,一手发动社区党员群众带头缴纳所欠电费,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仅一周时间,入户智能电表安装便完成了,电力顺利移交,居民用上了国网电,拖欠的28万元电费全部收齐交到了物业账户。“睦邻会客厅”促成了开发商、物业和业主亲切“握手”。

  从社区到乡村,相似的和谐画面在不断上演:

  ——西苑社区根据社区人口特点,结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施激活微网格、共建微联盟、做实微服务、探索微信用的“四微工作法”,服务“一老一小”。

  ——双港镇龙山村充分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形成了议事协商工作法,由“为民做主”变成“请民做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群众成为农村治理的“主角”。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已成为一块金字招牌,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以“党建领事法、礼让和事法、村民说事法、多元解事法、网格管事法、群力防事法”为基本内容的基层善治品牌。2023年,桐城市受理民事案件7783件、调解调撤率达50.65%;召开村民说事会1600余场,化解矛盾纠纷560余件,为群众办实事850余件。

  延伸:丰富内涵、扩大外延、影响更深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形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历“探索——创新——延伸”三个阶段,目前正走向成熟。在“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理念的引领下,“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从汩汩龙眠河流淌至安庆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开花结果”。

11.jpg

  大观区菱湖社区网格员在百姓评理说事点向居民征求意见

  ——2022年,现代版的“让墙”故事在太湖县江塘乡大塘村上演。大塘村在推进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现有一条联通村民组内外道路的巷道非常狭窄,两户居民房屋挨得紧,车辆难以通行,拥堵时常发生。随后,人民调解理事会将两家聚在一起,运用“六尺巷”故事引导磋商,两家人听完后均表示将房屋往后缩。于是双方都将邻着巷子的一角拆掉,各留出1米,成了宽敞的“九尺巷”,大车小车畅通无阻。受此事启发,大塘村党委将此事作为典型事例,以村里种植的百年牡丹、百年紫藤和百年黄连木为精神引领,成立“牡紫连欣”调解室,并吸纳这两户主人担任调解员。新时代的礼让故事很快传遍全村,“牡紫连欣”调解室也受到村民的认可。

  ——怀宁县创新开展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动“乡村夜话”活动。其中,乡(镇)级、村(社区)级每月举行1次,县级每季度举行1次。自活动启动以来至2023年年底,累计解决村集体经济增收、基础设施改造等问题395个。

  ——大观区菱湖社区打造“菱”里会客间,搭建群众聊天室、家门口活动室、党群协商议事厅新平台,有效解决民生实事50余件,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百余件。

  ——安庆市住建局创新推出“夜话物业”活动,推动职能部门与群众面对面共商物业服务“老大难”问题,主动听取民意、回应民情、化解纠纷,推动小区治理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截至目前,市级开展“夜话物业”活动33期,县级同步开展174场,收集问题1235个,解决问题1200余个,办结率95%以上。

11.jpg

  怀宁县马庙镇开展“乡村夜话”活动,讨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作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发源地,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会议精神,扎实抓好省委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各项任务,深度挖掘六尺巷‘和为贵’等文化内涵,努力走在前、作表率,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互生共进,以文化浸润人、凝聚人、影响人。”安庆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张耿表示。


(见习记者 杨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