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庆篇章->正文

跳出安庆看安庆——我在景德镇看安庆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景德镇考察。

今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庆桐城六尺巷考察。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同属吴头楚尾之地、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和景德镇,面临着同样的历史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10月24日,我市党政代表团赴景德镇学习考察。

一路走、一路看,看着千年窑火越燃越旺、“千年瓷都”焕发新生,代表团成员纷纷发出这样的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历史上的景德镇,“村村窑火、户户陶埏”,历经72道工序烧制而成的瓷器,优中选优,一部分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成为皇家御用之物,一部分沿着丝绸之路,一路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抵达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体制机制的掣肘、工艺设备的破旧、思想观念的保守,让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一度徘徊在被市场淘汰的边缘,许多企业被迫关停,一段时间,老工业城市景德镇面临着发展困境。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作出了“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交流新平台”的重要指示。

仅仅两个月后,景德镇快速行动、积极争取,国务院批复景德镇市全域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试验区”。

一场“陶瓷+”的产业转型、文旅融合、城市建设大幕,在景德镇拉开。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亲临景德镇市考察,殷殷嘱托要“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抓住机遇,景德镇把这篇“瓷”的大文章,写得更快。

学习考察行程中,我们能时刻感受到景德镇的“瓷”引力。

比如,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青花瓷制的路灯、内嵌瓷器的装饰墙、“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的宣传标语……整座城市氤氲着浓郁的“瓷”文化气息,独具风格和辨识度。

比如,陶溪川。老厂房“生长”出透明屋顶,变身为一间间创意工作室和美术馆,一根自来水管、三根水泥柱子都有故事可说,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2.4万余名“景漂”创业青年在这里汇聚,品牌活动“陶然集”连续举办6届、每届都吸引约10万人次游客来打卡……从破败不堪的老旧厂区到充满活力的文创街区,陶溪川成为景德镇重塑城市文化之魂的神来之笔和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地标之一。

比如,瓷源境。同样是老厂房华丽变身,瓷源境以创意设计、个性定制、手工制造的高品质陶瓷为内核,艺术大咖云集、创意工作室林立,让工业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比如,陶阳里。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按照原有108条里弄肌理进行修复保护的同时,入驻了包含餐饮住宿、手工体验、研学会展等现代化的多元业态,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实现了陶瓷文化与老城保护利用的深度融合。

…………

千年不灭的窑火,映照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核,带动着整座城市发生“窑变”。

如今的景德镇,依托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深化文旅融合,以陶阳里、陶溪川、陶源古、陶科园、陶博城“五陶”为重点,构建起以陶瓷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成为备受追捧的新晋“网红城市”。去年,景德镇接待游客5896万人次、增长32%,旅游总收入709亿元、增长95%。

如今的景德镇,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与世界72个国家18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往来,活跃着数十万名“景漂”“洋景漂”创新创业、创意创造,集聚了7所高校、近10万名在校大学生,连续10年人口呈净流入趋势,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之城、活力之城。 

在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千年瓷都”又找回了曾经的那份自信和自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景德镇的淬火“窑变”,背后是对陶瓷文化的坚守、对“埋头做自己”的笃定,是强烈的机遇意识、是会干快干的拼搏精神。

反观安庆,文化底蕴同样深厚,城市特色同样明显,同样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们要向景德镇学习那份自信、学习那份笃定,重新找回自己,向历史要养分、向创新要动能、向作风要速度,在彰显个性、体现差异、打造特色上做足文章,建设一座不可替代、难以超越的魅力之城。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期待着,安庆的这一天。


(全媒体记者 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