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发展与安全 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11月12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市应急部门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部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省首批建成“一网通办”网上服务平台,全市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办理率达98%以上,开办时间由15天压缩为8小时。在全省首创“智能审批”“办照不出村”“一屏注销”“县域通办”等改革试点,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持续激发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截至10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经营主体53.8万户,其中企业15.7万户、个体工商户37.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938户,经营主体总量居全省第5。市、县两级实现公平竞争审查全覆盖,共审查各类存量、增量政策措施近3000件,有效规范了政府行为,助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连续三年出台服务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十二条措施,切实解决经营主体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共为2000余家企业免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0万余台(件),免收检测费用近4000万余元;帮助3600余户企业修复信用重返市场;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帮助企业融资近50余亿元,将无形“知产”变成有形“资产”。
深入实施新兴产业、服务业、农产品、工程、质量基础设施、质量文化六大质量提升工程,我市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项,省政府质量奖1项、获批“皖美品牌”示范企业43家,打造了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市场信誉度好的“安庆”品牌。持续夯实标准、计量、科技认证和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我市企事业单位共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62项,行业标准113项,省、市地方标准69项,团体标准257项;获得各类认证证书7142张,其中有机产品证书392张,居全省第3,绿色食品证书793张,居全省第2。
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安庆市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链条提升。目前,全市拥有发明专利7191件,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17.5件;全市拥有有效注册商标97881件,总量居全省第5;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6件,居全省第2;驰名商标41件,居全省第3;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件,居全省第1;建成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6个、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2家。
近年来,市应急部门持续深化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改革,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今年以来,全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性安全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2023年同比,分别下降63%、45.5%。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4家危化生产企业完成“退城进园”,关闭退出小化工企业14家,非煤矿山企业从307家减至35家。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完成《安庆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地方立法,制定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助力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化解。完成安庆石化“8828”油气管线迁建,消除城市重大安全风险;“数字应急”“城市生命线工程”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城市安全稳定向好;着力推进重点企业安全风险六项机制建设,全市重点企业本质安全大幅提升。
重点领域隐患整治成效明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部署开展危化品、矿山等20个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排查重大事故隐患911项,整改863项,建立问题隐患和整治措施“两个清单”,实行闭环整治,确保“动态清零”。
积极深化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改革,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提升。2023年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与前5年平均值相比,同比分别下降77.9%、100%、91.2%,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今年我市部署开展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抽查企业40896家次,排查重大事故隐患911项,整改863项,未整改的隐患全部落实了整改措施;开展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2016次、103075人;生产经营单位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574个;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企业215家;实施行政处罚1012.5万元;暗查暗访89家次,曝光、约谈、联合惩戒企业43家次,行刑衔接5人,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一案双罚”24次。
(全媒体记者 卢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