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专版
天柱山上,那一抹红
汪静群
秋天到了,为与秋景交朋友,我邀同伴攀登天柱山。
我的大脑里总萦绕着天柱山挺拔峻峭、延绵起伏的影子,而最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满山的小不点儿——红籽。是滴滴血?是簇簇火?它蔓生在天柱山的石岩上、峭壁间、沟壑中,比繁星还多、比枫叶更红。那景色,真可谓——红云数万重!
我惊叹这不引人注目的红籽竟把秋天的天柱山装点得如此庄严美丽,可同行者却说它的贡献远不仅仅只限于此。他告诉我:天柱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革命战争岁月里,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古皖大地的新生,多少英烈血染天柱。在那难忘的岁月,天柱山周边的群众曾用它充饥、省下粮食送给红军,后来红军自己也来采红籽吃。人们便赠它一个光荣的名字:红军粮。
红军粮,多实在的名字!果实如此敦厚富有,饱满充实,沉甸甸的。性格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为孕育金色的果实,它经过多少风吹雨打、日照星沐,在春寒料峭中萌芽,在酷暑炎天里生长,在五彩缤纷、充满诗意的秋天中,红艳艳、金灿灿,渲染着秋的斑斓、点缀着秋的庄严。
读师范时,也是一个深秋,与几位同学从天柱山西南边的黑虎崖攀登上山,那时青春年少,一路披荆斩棘、半跑、半爬、半攀,我们在寻路中攀登,在攀登中寻路,累了依石小憩,随手摘旁边熟透了的红籽放入嘴中,即充饥又解渴。微低着的红籽,满山红透透的、浓密且成熟,像泼洒的红墨,将天柱山点缀。不到一小时我们就登上天柱山的顶峰,汗流浃背的我们站在天池,享受着凉风抚身,吃着路上采摘的红果,惬意!1980年代中期,没有手机、电脑,没有寻阅知识的百度、微信、抖音等,身为学生的我们只能从字词典、有限的报纸书籍中记录课外知识,当年根本不知道这满山的红籽竟然有如此贡献。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山清水秀的天柱山四季都写意着美丽、孕育着壮观。秋天,收获的季节,果实红了,那是成熟的标志。一颗颗、一丛丛红籽在耸立的峰上、突兀的石间、蓬勃的松中,将天柱山渲染得一片红艳。天之柱、皖之源,天柱山之所以为山,是大约在2.4亿年前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逐渐会聚、碰撞、折返,后经郯庐断裂带作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压矿物与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经典地带,极具科学价值与特色。这里峰雄、石奇、崖险、岭秀、松美,尤为壮观的是高耸云天、壁立千仞的天柱峰。人,是有灵魂的,山也是如此。天柱山,向世人展示着它乃“洞天福地、富山丽水”之山,向世人宣传着它乃“大爱天柱、情系天下”之魂。天柱山之伟岸,是天柱山人走过了“穷山苦水”的感叹,转而有了“靠山吃山”的理念,再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历程……
同行者摘下一颗红籽给我,又摘一颗放进自己嘴里,说:这就是理想的滋味!他的这句话,我很久很久才慢慢嚼出味来。
少年游
葛良琴
假如没有那场浩荡的春雨,我一定不会记得天柱山的日出是多么美轮美奂:一轮火球在云层里慢慢起身,一点一点将天边烧红,烧紫,烧黄,烧成各种不同颜色,忽地,红蛙一样,蹦出云层,天地一白,黎光乍现,人群随即同声大呼,其声震山撼谷。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早春,少年的心,早已将前夜的大雨忘得一干二净,此刻,站在天柱山丹砂峰,我们满心欢喜,而前一天从野人寨冒雨步行上山,一路的疲惫和艰辛,此刻感觉是多么值得。从此,雨和日出的相克相生就錾进了我的脑海,让我至今仍觉得,其他任何地方的日出,都无法与天柱山丹砂峰的日出相媲美。
雨后的东关,是那样的旷远,又是那样的复岫回峦。犹记得爬天梯时,人根本不敢直身,因为近旁即是万丈深涧,危岩上一滴水滴下去,都要过很久才能听见清脆的砸落声。而且极陡峭,形容为削壁实不为过,爬在后面的人只能看见前人的脚踵。老师一再提醒我们,不能并列爬行,只能一个接一个往上,作蛇行。不知道爬了多少阶,等到我们直达山巅时,发现两边的巨石相接,下面仅留下狭窄的石罅,人从黑暗的石罅中穿过。前面的同学传话过来,说这就是“一线天”了。
那天我们运气实在好,从主峰下过时,天气晴好无云,只见一峰突起,绝顶入霄,四无倚靠,其石壁上书“孤立擎霄”和“中天一柱”,八个大字好似从天而降。
神秘谷真堪称鬼工也。全谷由断续而又相连的几个石宫组成,人在石宫里摸黑钻来钻去,全程需猫身曲膝,乍见光亮,又要再度进洞,如此反复。洞里泉水叮咚,或滴答成点,或潺潺而流,摸黑坐石上听泉声,阴凉激齿,其神秘境意,下山后数日,仍时常入梦。谷口有株老松,我至今记忆不忘。天柱山本多松树,但这株老松,其苍老形态尤为奇特,整个枝干作前倾状,仿佛在广迎八方来客。这是山势使然。松枝旁出,向空中尽情斜逸,如蛇弓起的背脊;松干如铁,亦如鳞爪抓空。也不知道从哪一年,它开始生长在这里,日日与白云做伴,渴吸寒泉,傲睨尘世,愈老愈茂,其松意可谓酣畅淋漓。
天池峰的位置极好,可以近距离欣赏主峰的风采。如若天气阴晴不定,更有看头:举头日近,主峰就在眼前,忽地日藏烟起,云雾突生,只觉湿雾扑面,一片迷蒙,我们大惊——主峰顿失于眼前了!再看其他诸峰,仅露髻尖而已。又过一会,山风突起,云雾且飞且退,主峰再次立于眼前,得失皆在眨眼之间,令人惊奇不已,如观三D动漫。
下山时经炼丹湖,过天柱晴雪。两天以来,看多了山石、涧洞,突然在眼耳俱疲时,一水顿出眼前,那种惊喜,到今天仍然无法忘记——群山之中,一水浸空,四周峰峦起伏照应,对于“恰同学少年”的我们,心中岂不生出山河阔廖之感?
寂美天柱山
张 玲
其实,天柱山就是潜山人的后山,天气晴好的时候,在县城的每个角落,抬头一望,都能看到天柱山在静静伫立,有了它的默默注视,心情一下闲适很多,什么事也急不起来了。
初秋,与友相约天柱山。汽车奔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眼前时而空阔开朗,时而山道夹迎;时而临岸望涧,时而举头观岩。山色被我们尽收眼底:山花轻点,绿树成荫。草木青竹的芳香扑鼻而来,微醺,扰我心扉。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今,我们轻移步履,微身侧坐,心如莲花坐在缆车上,透过玻璃一览众山小。垂目,脚下白色民居点缀在成片的绿植之间,仿若浓绿的丝绒上镶嵌的珍珠,闪亮夺目;修葺一新的柏油山道,随着山势起浮的坡度弯曲盘旋,远远望去,似墨色绸带波澜起浮,灵动飘逸;细柔的阳光散射着,将大地晕染上迷人的七彩光芒。此时岁月青青,时光静谧,柔情荡漾。
攀阶而上,步步皆景;寻幽觅谷,别有洞天。
驻足。静观。远山如黛,峰峦隐现。雾气从脚底悄悄升起、无声弥漫,不知不觉置身于一片茫茫之间,脸上渐渐湿润,雾气沾染眉发,凝结成微细的水珠,如霜染,如珍珠碎玉,密密麻麻。一阵风过,衣袂冉冉,身心似乎轻了起来,有些飘然。
“哦——”一阵惊叹,清风撩开云裳一角,瞬间,天柱主峰容颜尽展,山纹清晰,清丽朗俊。或是受到众人喊叫的惊吓,她连忙闪躲到云雾之后隐藏起来。此时,天柱峰如矜持害羞的初嫁少妇,羞答答引人无限遐想。
“真美!”看到此情此景,我想用一些优美的词汇来赞叹天柱山的美,可在脑海里搜寻许久,因词穷作罢,想着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对天柱山发出“哀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的感叹,何况于我?也就释然了。
天柱山因其独特的魅力,引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留下“青山抵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的诗句,产生以此为家,为终老地的意念,我想这些有思想的人不会是心血来潮,也不是酒后戏言,他们是亲历了天柱山的大美,才会发出诸如此类的感叹与念想。
余秋雨先生曾说天柱山是寂寞的,然而我觉得不然。如果说寂寞,不如说是寂美。天柱山从汉武帝南巡时冠上“南岳”封号,到唐宋时佛道两教视他为“洞天福地”,受到众人的注目与膜拜,而后遭人遗忘,淡于世间,隐匿红尘,天柱山是历过繁荣,有过孤寂与落寞,然而,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天柱山不因曾经的淡泊而沉沦,她依然坚挺着,遗世独立,用“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的姿态傲视群雄。
生活中不仅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不一定在远方,也许就在身边。看,近在咫尺的天柱山早已踏着千年的梵音禅乐,在唐诗宋词中走来,她天然去雕饰,不骄不躁,不急不恼,寂美不语,独自成行,她独有的魅力早已入诗入画入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