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安庆->正文

段佩明:一张百年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老照片001.jpg

      这是一张百年前的老照片,上面一行文字写着“私立北山中学校第二班毕业摄影”,时间是1922年5月。照片上,一排玻璃格栅门的房子前,一群人在此合影留念,他们分列成三排,前面两排是身穿长袍马褂的教书先生。最后一排,十四位少年,一个个头戴大盖帽,身穿制式服装,胸前佩戴着大红花,青涩而有几分腼腆,他们就是这次毕业的学生。这张照片保存完好,黑与白的隽永,被定格在历史的瞬间。

  1913年,旅居京城的宿松县北山松塘庄人段斌,受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影响,毅然放弃京城优渥的生活,积极探索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出路,回到家乡兴办实业,改造落后面貌,先后兴办了矿山、林场、医院和学校。

  1914年4月10日,私立北山中学在段觉公祠正式成立,附设高等小学一所,段斌任校长兼董事长,该校是宿松县在废除科举制度后,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创办学校得到段斌家人的大力支持,他们把私宅改造成教室,捐出三千担租做为办学基金,段斌的妻子贺荷珠甚至变卖嫁妆捐资助学。有着段氏家人的无私奉献,学校设施配备齐全,不仅有容纳数百学生学习的教室和宿舍,还有礼堂、操场,以及一万多册古今中外书籍的图书馆。教学标本、实验仪器、音乐和体育器械,一应俱全。

  学校教学理念先进,不仅教授国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等自然和社会科学课程外,还积极倡导解放思想,鼓励西学东用,组建了西洋乐器乐队,积极开展体育运动,而且组织郊游踏青等课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教学方式采取观察、讲解、演示、提问、谈话和练习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往往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摒弃旧八股文教学,为宿松新式教育开了先河。

  段斌注重师资建设,除了聘请本县颇有声望的沈嵩甫、余养之、吴蕴玉等人教授国文,另外还从天津、南京、安庆、合肥等地高薪聘请理科和英语教师。曾任安徽巡抚的冯煦,也在北山中学教过国文。

  据《宿松县志》载,学校创办之初,当地由于长期受封建文化的熏染,民众思想保守,对学校体制和新式教学陌生,认识不足,报名就读的学生极少,第一届招生仅四十四人,学满五年的毕业生仅九人。后来,随着新式教育深入人心,并且得到民国政府教育总长张一麟、省府巡按使韩国钧等人的大力支持,学校师生规模才得以逐渐扩大。段斌办学成绩突出显著,1916年2月3日,受到时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嘉奖,颁发四等嘉禾奖章。1923年5月21日,受到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嘉奖,颁发二等嘉禾奖章,为宿松教育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旧中国山河板荡,民不聊生。1930年,学校遭到国民党流军韩世杰部队的骚扰,损失惨重。1941年6月10日,遭到日军飞机轰炸,炸死两人,炸毁校舍数十间,学校被迫迁往高岭临时办学。

  北山中学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宿松新文化运动策源地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地。1919年夏,五四运动爆发,学校在县城召开大会,揭露北洋政府的卖国罪行,组织学生散发传单、集会演讲和罢课。1925年夏,为声援五卅运动,学校罢课三天。1940年,新四军某部在学校向师生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师生群情激奋,事后不少学生跟随部队,投身抗战。1942年,北山中学因所谓的“赤化”问题,被省政府省长李品仙勒令停办。

  停办后,为了不让师生流失,学校更名为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分校,并迁校于凉亭贺氏启六公祠等地辗转办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学校进行调整,北山中学与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合并,组建宿松中学。从此,北山中学结束了长达三十五年坎坷的发展历史。

  “北门多学士,山国育英才。”北山中学创办三十五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抗战胜利后宿松的教育事业复兴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期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宿松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段佩明)